走塑适应期10.21结束∣一文睇清9类餐具+19款即弃塑胶产品受影响
【走塑 / 胶餐具 / 纸餐具】首阶段管制塑胶产品适应期今日(10月21日)完结,环保署周二(10月22日)起开始将对源头供应层面展开巡查执法,包括首先巡查适应期内仍未合规的店铺,至于其他商户如餐饮和酒店业等,环保署亦会就投诉采取行动,在收到投诉后,会作出巡查及调查。
首阶段受影响即弃塑胶产品、以及提供和出售途径包括:禁售及禁止食肆向顾客提供饮管、搅拌棒、叉、刀、匙、碟等胶餐具,以及禁止商户销售或免费供应棉花棒、雨伞袋、胶牙签等即弃塑胶产品,以下即看详细名单。
即弃胶餐具管制
▼10月21日首阶段管制即弃胶餐具适应期结束▼
管制即弃胶餐具首阶段措施包括禁止销售和禁止食肆向外卖顾客提供发泡胶餐具,以及5类胶餐具(饮管、搅拌棒、叉、刀、匙、碟),以及禁止食肆向堂食顾客提供全部九类即弃胶餐具。到第二阶段管制,塑胶餐盒、胶杯和盖亦不准用作外卖容器,意味塑胶餐具和餐盒在香港全面退场,而当局尚未公布第二阶段的实施日期。
即弃塑胶产品管制
其他即弃塑胶产品方面,首阶段措施包括禁止销售和免费供应棉花棒、气球棒、充气打气棒、荧光棒、派对帽、氧化式可分解塑胶产品、雨伞袋、食物胶签、胶牙签;禁止酒店和宾馆免费供应即弃洗漱梳妆用品和在房间内免费供应即弃胶樽装水;禁止免费供应宣传用塑胶包装纸巾、非医疗用透明即弃胶手套;以及禁止制造、销售和供应氧化式可分解塑胶产品。
▼4月22日首阶段管制即弃塑胶产品▼
本地塑胶废物弃置量及回收情况
立法会去年一份《数据透视》指出,本港每日弃置于堆填区的都市废物量10年间增长逾两成,其中塑胶废物增长最快,弃置量劲升38%。近年政府推出多项塑胶减废及回收再造措施,如塑胶购物袋收费、“入樽机”等,到底成效如何?
立法会《数据透视》分析显示,各类都市废物中,塑胶废物增长最快,2011至2021年日均弃置量由1,694公吨,升至2,331公吨,成为除厨余以外的第二大都市固体废物来源。
至于具体比较2021年各类塑胶的废弃量,以胶袋占比最高,达36%,其次是胶餐具(10%)及胶樽(9%)。而近年外卖盛行,2021年胶餐具日均弃置量高达225吨,较10年前增加27%。
近年政府推出多项“减塑” 措施,包括在2009年起逐步推行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数据显示,每逢新措施推出年份,塑胶购物袋弃置量均见下降,但翌年随即反弹,而在2015年扩展收费零售点其后6年,弃置累计反弹18%。2021年全港弃置塑胶购物袋达45.6亿个,相当于人均一年丢弃628个。
政府因此于2022年修改法例,将收费增至最少1元、扩展收费范围至冷冻食品塑胶购物袋等。其他措施亦包括引入俗称“入樽机”的塑胶樽回收机等。
至于回收再造成绩如何,2018-2021年塑胶废物回收率介乎7%-11%。此外,以往本港塑胶废物主要运往内地作循环处理,但由于内地2018年起加强管控塑胶废物进口,至2021年本地循环再造的比例增加的接近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