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心路:美女高材生16岁患抑郁 男友离弃触发崩溃

撰文: 张碧尤
出版:更新:
我觉得这次经历是天父给我的gift。
Rachel(抑郁症康复者)

Rachel(化名)是一位行为治疗师;确诊患上抑郁症那年,她只有16岁,是一名中学生。她生于小康之家,外貌出众,身形娇小,绝对是一个小美人,加上她当时又是高材生,将她归类为“人生胜利组”也没有夸大其词,从外在条件看来,她似乎与“抑郁”拉不上关系......

(Getty Images)

本来“少年不识愁滋味”,香港作为物质丰富的社会,这一辈的普遍年轻人不须经历战乱,不用挨饿,满身名牌,似乎没理由会不快乐,但吊诡地,近年发生一宗又一宗的学童自杀个案,告诉我们今日不少年轻人其实承受著庞大压力,包括当年的Rachel。

她患上抑郁症时,只是一名中四学生。回忆这段较黑暗回忆,她的声线幽幽,不带太大的抑扬顿挫,低沉却很清晰。“我当时其实不太清醒,由与男朋友分手后就开始。”笑言有强迫症的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凡事尽200分努力完成,确诊前一年,她升上校内精英班,因为要努力追上其他同学而变得“躁底”,内心总有一股她也不会解释的怒气。每次考试都好像打仗,用排名斗个你死我活,考试取得高分不是重点,重点是要超越班上其他同学,而且她又被不同课外活动缠身,就与现时很多中学生一样,行程表填得密密麻麻,忙得连坐车回家都要偷出时间来做功课。升上中四后,压力、怒气不停累积,她开始做不完所有功课,加上与初恋男朋友分手后,她的负面情绪开始爆发,笼罩著整个人。

整个世界只剩下她一个

她的故事来到这里,可能会让人误会只是学生不懂处理学业压力,不过......

“当我回望过去,其实背后有很多千丝万缕的因素影响著。我读女校,我由中二开始就受同学排挤,她们可以无缘无故排挤我,我也不知为什么。而且我父母经常吵架,我妈就好像一个男人,我爸就好像一个女人。”有别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她母亲在工作上位高权重,也肩负一家之主的角色,双方对家庭角色的差距让他们不停吵架,令Rachel觉得烦躁,亦令她思想过分地复杂,不知不觉间放大了负面情绪。“我与家人的关系疏离,我愈是对家人不满,就愈依赖在男朋友上,是一个恶性循环,但我对当时的男朋友好差,态度就好像‘14巴港女’般恶劣。”形容自己的态度时,连她也忍不住笑。没朋友关心,没家庭的爱,连唯一可依靠的男朋友都要离开她,她的世界所有重要的人与关系都一一消失,整个世界只剩下她一个,所以分手后她开始崩溃。

(Getty Images)

“我当时不知自己有不妥,我只知我那两个星期不停哭,所有人都以为我哭完就会没事。”但两个星期过后,她开始不愿上学、不想进食、连水都不想多喝一口,无论家人如何慰问,连与她最亲的姐姐,她始终没透露半点端倪,她每日只是卧在床上,仰望著天花,一边落泪,一边思索如何结束生命。幸好,她没有将死的想法付诸实行,“因为我没动力”。这个情况维持了几个月后,她的母亲开始带她求助,精神科护士、儿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她们逐一见过,纷纷诊断出她患上抑郁症,由这一刻开始,“伤心”、“不快乐”、“烦躁”变成了一种须要医治的“病”。

治疗初期,她也曾经服用大堆药物:抗抑郁药、安眠药、镇静剂,“我以为服过药就会自然康复。但服完药后,我整个人变得浑浑沌沌,不能正常思考,整个人好疲惫,所以我妈开始带我见中医师及认知行为治疗师。”中医师和认知行为治疗师双管齐下,她的体质日渐改善,亦令她一步步纠正思想方向。本来封闭的世界,更因为两只狗出现,再次打开。“我妈从朋友借来两只狗,有一次我在哭,大狗知道我不开心,牠走过来递手给我,结果我哭得更厉害……连狗都会哄我开心,反而是人常常令我不开心!”

让大众知道是怎样一回事

如果不是我妈不断去试,迫我康复,我可能现在已经死了。
Rachel(抑郁症康复者)

由确诊至康复,历时大约3个月,就回到学校上课,亦在下一学年转校,离开曾经令她不愉快的地方,“我好想重新开始。”Rachel觉得母亲为自己付出最多。“我最记得有一次我妈想喂我饮水,但我不肯,她frustrated到用力将玻璃杯抛向洗手盘,再掴了我一巴,然后自己哭起来。其实我当时也控制不到自己。我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家庭,但如果不是我妈不断去试,迫我康复,我可能现在已经死了,或者继续抑郁。”

(Getty Images)

这次的经历,除了令她对母亲更感恩外,亦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我觉得这次经历是天父给我的gift,我本来已经对心理学有兴趣,这次经历让能更好地掌握心理学这门学问,我对别人视为‘奇怪’或‘不正常’的人或行为更包容,下判断之前我会尝试找出背后原因,这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我觉得每个正常人都会有不正常的地方,每个人都会自己的特质,不论有没有抑郁症,都总会有面对困难时刻,抑郁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之前从来没想过我会有抑郁症。”

对于她的过去,她从不会刻意向朋友隐瞒,甚至乐意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有需要,我不介意分享我的经历,我觉得有需要让大众知道这是怎样一回事。我亦想告诉有需要的人,他们不是只有自己一个。抑郁的人会放大他们的感受,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惨、最可怜的,我会让他们知道我也经历过同样的挫折,他们也可以像我一样康复过来。”

认识治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心理治疗的其中一种
在70年代由美国精神科医生Aaron Beck所创,结合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师主要以对话方式,协助患者分辨负面思维方式甚至思想谬误(认知),再引导他们改变行为(行为)。
什么是负面思维方式甚至思想谬误?例如遇到问题时,会立即想到最坏处、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在没证据下,得出负面结论等。
治疗师会给患者家课,重点要求患者记下感受,让患者更了解自己的认知。

资料来源:

忧郁小王子抗逆之旅:抑郁症与认知行为治疗(补充资料)。2011年。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