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张爱玲与母亲爱恨纠缠一生,死前:“唯一想说话的人是母亲”
佛诺依德说女生都恋父,母亲则是潜意识中的情敌。这是很男性角度的想法。
女生看母亲,大多抱持千万种难以说清的情感,爱恨交缠--我们恨母亲所有不好听的评语,也恨母亲没有为自己争取更好的人生。可这些恨的背后,却是基于女性对于女性的理解,以及无限的不忍。
说到底,我们其实无法真正恨母亲。
“她是最不怨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那时候想死给她母亲看:‘你这才知道吧?’对于之雍,自杀的念头也在那里,不过没让它露面,因为自己也知道太笨了。之雍能说服自己相信随便甚么。她死了他自有一番解释,认为 ‘也很好’,就一团和气起来。”--《小团圆》,张爱玲
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在父母的身上观察世界,才女张爱玲也是,而且她的母亲更是对她影响深远,让她十来岁已经可以以早熟的目光看透人情与社会。
她的母亲黄素琼出身于清朝封建社会。因为出身富贵,她要跟随习俗扎脚,也要像其他女人一样在深闰中静待媒人来说亲。不久后,她就被安排嫁予一位贵族之后。与很多盲婚哑嫁一样,黄素琼与丈夫之间没有爱,只存在夫妻之间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但时代没有让她如此了结终身。1919年,宣扬打破传统的五四运动翻转了整个中国,她也因此有机会逃离中国传统女性的宿命。刚烈的她丢下当时只有4岁的张爱玲以及张爱玲那个只有3岁的弟弟,和姑姑张茂渊一起到欧洲游学去。
她在外国大开眼界--去亚尔卑斯山滑雪、学会了说英语、结识了一个外籍男朋友、学会了油画和做雕塑。学到不同的思想文化以后,她再也不能忍受那位没有感情的丈夫,也不想再忍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于是她回到中国后就与张爱玲的生父离婚,搬去跟姑姑张茂渊一起住。
延伸阅读:【成长说明书】25+才明白再不是小孩:家人求相处,别执著相知!
在这段时期,张爱玲其实甚少看见黄素琼,只能凭借记忆与母亲寄给她的玩具想念她。不过,对于早年的张爱玲而言,母亲始终是那个她想要成为的人。张爱玲与所有女生一样,我们自出娘胎,到出社会遇见不同女子前,女生大多只从母亲身上参考生为女子的人生脉络,也在不知不觉间模仿了母亲的个性与习惯。
在她母亲跟她父亲离婚时,她“替她母亲庆幸,也知道于自己不利,但是不能只顾自己”。因此她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让她打下成为才女的基础。可是,她也是从黄素琼身上学会了自私自利--黄素琼一方面在原生家庭中深受男女不平等的影响,深怕女儿走上与自己一样的路;另一方面因为自己赚的钱不多,相当艰难才可以完成付清张爱玲的学费,所以她对张爱玲相当苛刻,更曾对她说:“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装上。”
爱恨交缠,这就是女子对母亲的感觉。我们渴望得到母爱,又怕被母亲过份箝制;怨恨母亲没有好好为自己打算,就算难受也只是默默忍受。我们也不明白为何每次买衫,母亲都要在旁“加把口”,批评买的衣服不耐穿、质地不够好、剪裁不适合自己;每次去食饭都要在旁叫自己别吃过量;在每次流泪时不来疼自己,反而指责自己遇到困难只懂哭哭啼啼。甚至对每个带回家的男朋友都指指点点,嫌三嫌四。
母亲就是那个不时以冷酷的语气刺激自己最脆弱的人,而我们往往无力反击,因为许多时候她都说得对。但少女时的我们就是拒绝成为像母亲一般的女子,甚至曾发誓不要成为犹如母亲一样的女子。
张爱玲曾在《流言》中写:“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得很厉害时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面去。因此,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延伸阅读:大肚总理Jacinda Ardern被质疑工作能力:完全不能接受生育歧视!
可是在长大后,我们才明白除非自己成为了一个大人物,否则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其实都大同小异。而母亲的忍,不过是因为她已经到了某个年纪,明白人生不可能一直都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当中包含许多未知,也包含许多无可奈何。尤其是有了小孩以后,要顾虑及衡量的东西与少女时期自然不同,思考更是由“自己”变成以“家庭”作单位来衡量。而她的唠叨,不过是因为由少女走到一位有历炼的女子的过程中会遇过太多挫败、犯过太多错误、花上太多不应花的钱,她希望子女可以走少一点冤枉路,可以更精明又轻松地走过人生。
慢慢历经人生的洗礼,我们由少女蜕变成为一个要为自己及其他人负责的女子后,也才明白她一路走来的轨迹。
尽管张爱玲表面上恨她的母亲,但在她母亲死后多年,深居简出的张爱玲给朋友的书信里写:“我现在唯一想说话的人,是我母亲”。
延伸阅读:17岁成世界冠军,28岁高处摔下-舒拉宝娃:我的人生只是沧海一粟
张爱玲最后在《小团圆》中说:“最终,你走的可能都是同一条路,而她一早知道。因为她是你的母亲,你们多少都一样”。或许每个人的人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如历史的循环一样。我们都逐渐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与母亲相似的人,语气相似、反应相似、可能连喜好也相似。
我们都在这位与自己最亲密的女子身上学会了爱与体谅。
延伸阅读:
【33岁失婚又怎样?】Scarlett Johansson自强逆袭,愈爱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