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女生车祸离世 留字教人“拒绝麻木” 书评:含泪付款带回家
第一次看到书名《孤独的反义词》,心想是哲学书,还是语文书?翻开书页,第一句是:“孤独没有相反词,如果有,这大概是我毕生所追求的。”不得了,我忘我地一口气看完整篇序,很夸张,含著泪付款把书带回家。
狗血淋头的小说最会惹人哭,情节不过是生离死别、天灾人祸。这书特别之处,在于这些不是写在书内,而是确切地发生在作者玛丽娜.基根(Marina Keegan)身上。她在耶鲁大学读书,她的音乐剧即将在纽约国际艺穗节上演,也将会在知名杂志《纽约客》工作,未来一片光明,唯独是她到不了,因为毕业五天后,她车祸离世。《孤独的反义词》,就是她最后的演讲辞,同名小说亦以此为序,所出版的,正是集结她的短篇故事及随笔。
一本教人“拒绝麻木”的书
你可能会问,到底谁是“玛丽娜”,为何我要看她的书?但当你一开始看她的文和字,就一直感受到她对人生、对初心的执著与用心;更会再三提醒自己,有些初衷,本应不吞吐地说出来。一般的耶鲁大学学生,都是野心勃勃,玛丽娜也是不例外。只不过她的雄心壮志,总是放在“反抗”上。当时一间金融公司于校内举办招聘日,她竟然到场高呼:“Take a stance, don’t go into finance.(做人要态度,不要投身金融行业)”后来她写道:“或许我是太乐观,但我想大部分份野心的年轻人,都希望对这世界有所贡献。”她就是个一腔热血,期盼大家都能𧫴记初衷,不要被金钱冲昏头脑的女生。
直到毕业,玛丽娜的对未来的热情和憧憬都是没有减退。她致辞道:“孤独没有相反词,如果有,就是我在耶鲁的感受。是爱,是感动,是谦卑,是恐惧。不要忘掉这感觉。”才准备毕业的她立志拒绝麻木,当然她永远不会知道,投身社会后,这有多难。她的这些话,忽然令我记得毕业那天的情景。有家人、朋友,还有四方帽。今天的鲜花都凋谢了,毕业公仔应该还留著吧?那么有没有那么一句说话,到现在还记得?是“前程锦绣”,还是“友谊永固”?那理想和冀盼呢?应该还未磨灭吧?
孤独没有相反词,如果有,就是我在耶鲁的感受。是爱,是感动,是谦卑,是恐惧。不要忘掉这感觉。
青春的两面:是拥有,也是失去
看着别人的文字,多多少少就有种躲进她的枕头下,偷听人家少女心事的快感,既刺激又亲密。特别是全书18篇有关“青春”的内容,是写小说却也是写自己,以22岁女生的角度,谈青春、拥有和失去。
“结账了,我们还是不愿离开。四时了,我们还是不愿睡觉。那晚上,那结他。那一晚,我们已想不起做了甚么。我们经历过,走过,见过,笑过,感受过。啊,还有那些四方帽。”谈青春,很抽象,这样的片段的却很有说服力。当中她在书中回忆起自己在耶鲁的生活,想起那次睡晚了“走堂”、想起那次没有好好写论文、想起那个男孩、想着自己做过的事、错过的事,辗转反侧,后悔不已。她的结论是,“我们都是这样的。我们总有些事做不到。要记住的是,我们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改变主意,可以重新开始,可以现在就开始写作。‘太迟了’三个字实在太可笑。我们一定不能丢失希望。说到底,这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玛丽娜停留在永远的22岁,可惜又讽刺,但坚持不要失掉对未来的热情和冀盼的同路人,应该从不只有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