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翻生”】为何《Loving Vincent》如此令人期待?

撰文: 江旻蔚
出版:更新:

由上年开始知道将会有《Loving Vincent》的电影,已经开始满心期待;不只是因为题材特别(梵高的死因至今仍然是谜),也因为整套1小时35分钟的电影也由油画制成;而最近也留意到美国艺术家Alexa Meade的艺术品:以真人作“画布”。油画虽然是传统艺术,但“creativity is everywhere”,加一点创意,油画也跳出自己的框框。

We cannot speak other than by our paintings.
Vincent van Gogh

《Loving Vincent》:以六万五千幅油画制成的电影

这是梵高死前一星期在信里写的说话。《Loving Vincent》的导演之一Dorota Kobiela从事了数年电影工作后,愈来愈怀念从前对于油画的专注和灵魂,所以也借梵高的作品为心灵的慰藉:然后她心想,为何不可把两者结合?

左图是梵高其中一张代表作品《Bedroom in Arles》,右边的是电影制作团队把房间再创作,画出日与夜的场景。(右:lovingvincent.com)

梵高除了以他的油画作品成名,他的痛苦一生及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到最后他的死也为后世的未解之谜:到底他的枪伤是自杀还是他杀?他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是否代表他的精神问题严重?他死后不久,弟弟也相继过生,到底两者有否关连?《Loving Vincent》的故事以此开始,要数2017年我最期待的电影,这套绝对位居三甲之一。

大约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共以六万五千张油画制成,单单是制作油画的时间也用了两年,动员了百多位油画艺术家参与创作。电影的制作方法是先找来演员作真实拍摄,再续格续格找画家重制,导演也花了四年时间才研究到这个技巧。想知道这个变化过程如何做到?可参考这段Instagram影片

+1

Alexa Meade:人体当画布 把油画变成装置艺术

到底,政治学跟油画有什么关系?最近看到当代艺术家Alexa Meade跟瑞士手表品牌Maurice Lacroix的合作,把模特儿变成油画作品,直接把颜料涂在人体上,也把背景及道具变成艺术品的一部分,让人重新思考,由油画营造出光线和空间,到底是仿造还是反映现实?Alexa的艺术品是2D还是3D?

(YouTube截图)
Alexa在2017 Baselworld会场在大家面前即场进行创作。(品牌提供)

油画本来是一场种平面艺术,而装置艺术本应是立体的,但Alexa就把活生生的人和触得到的日常之物变成2D平面艺术品,但整个艺术品却是3D。脑袋有点转不过来是正常的,这也是创意的特别之处,可以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must”打破传统,以现代的方式表现。但Alexa的“艺术品”也引来不少争议:油画不是应该留芳百世、超越时间限制吗?但Alexa的装置艺术却是瞬间即逝,但以创新方法把油画再现却也是无容置疑的创意……虽然这个议题是不会有结论的,只有时间才可以证明,但在网上看着这些讨论也很有趣。

Alexa:油画版本vs真人。(alexameade.com)

但不论大家认为这是“艺术”还是“gimmick”,Alexa的做法成功吸引全球的目光,本身就读政治学的她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她的《Color of Reality》短片就是跟另外两位著名的美国社运人士合作的项目,目的是让更多人关注美国的种族问题,不要只是看完新闻就匆匆略过。她在2013年的TED Talk中也带出,到底现在做的艺术跟她的政治学背景有关系吗?想深一层,可能也不无关,“两者也要求我们看穿光线下呈现的现实,穿越表面的一层,寻找那些被遗忘在黑暗(阴影)下的。”想更了解Alexa,可以看以下的图片故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