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拆弹的少年】呈现二战另一面 德国未成年战俘被迫面对地狱
看到戏名《十个拆弹的少年》(Land of Mine),立马联想到达名一派的歌曲《十个救火的少年》,两者内容及含意大不同,相似在于十个少年都相继离去,迎来不快结局。
这边的救火少年有各样借口逃避责任,电影中的拆弹少年却是二战时期的德国战俘,被派遣到丹麦地雷区拆地雷,每日活于死亡边缘,他们不单背负拯救生命的责任,更多是政治债,上一代种下的祸,由下一代以血肉奉还,然而这个历史包袱一代传一代,就如埋在泥土深处的炸弹,一旦引爆伤亡惨重。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有关仇恨,报复,原谅以及和解。”导演马田赞夫列 (Martin Zandvliet)接受访问时如此形容《十个拆弹的少年》,仇恨来自丹麦对纳粹德国的侵入,战争结束后以“自作孽、不可活”的态度,要求一群尚未成年的战俘去清理地雷,如同送死般的报复,负责监守拆弹少年的丹麦军官,几经相处后方承认少年无罪,得来不易的原谅,最后放下仇恨并助其离开作和解,四个阶段如同起承转合,这不是剧本,是历史。
导演说人民希望看见国家的英雄形象,去建立自己国家的历史身份,但正所谓“不要低头,光环会掉下来”,一些影响国家形象而又不为人知的故事,往往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拆弹少年的故事正是其一:“丹麦也是有自己的黑暗面,大家一定要相互引以为戒,战后英国政府提议丹麦政府,征召这些德军战俘去担任扫雷工作,某程度上是干犯了战争罪行,英国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救世英雄。”
二战结束逾70年,但对战胜或战败国来说,都留下一道永不磨灭的疤痕,在电影中呈现德国为受害者,也许仲恐怖过千夫所指,导演却视之为历史责任,犹如冒住身首异处危险的拆弹少年:“德国人根本不会去拍这个类型的电影。当你了解到历史的一边,你必须要了解另一边,不可以单单因片面的原因去认定德国人是坏人。只要你看了电影五分钟后,你就会有这个感受。”
没有人能改变历史,导演说只能改变对历史的看法,说白点就是对事不对人:“要完整地了解整段历史,不可以盲目地去回望过去。而且,这是一段丹麦战后的黑暗时期,埋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使有书本曾经纪录,但并不是正史,所以我必须为德国人揭开这个真相。”偷窃犯的儿子不一定都爱觊觎别人的财物,爱滋病人的女儿也非嗜好滥交,这些强加罪名于下一代的不文明行为,却没有随历史过去而磨灭,国仇家恨,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