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影评】真人真事改编 凸显社会问题的中国深度电影

撰文: 李伟民
出版:更新:

《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太中要害,它在国内超过三十亿票房,好评如潮,获奖无数,连台湾的金马奖也褒扬;终于在香港公映了,我急忙去看,全神贯注,高兴地把整部电影看完,监制及演员徐峥也成为我的偶像。过去数年,我们都对国内电影失望,《我不是药神》绝对重新使你喜欢“刨冬瓜”电影!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撰文:李伟民

《我不是药神》中有一句对白:“世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我认为中国电影也有一种病,叫做“富病”:从前,国内仍然贫困的年代,许多电影反而“由心出发”,它们很有深度,到了国家富裕了,多人看电影了,但电影水准却大倒退,庸俗、矫情、草率的桥段,比比皆是,谁愿意再花钱入电影院,结果观众(包括香港观众)都跑掉,国内电影在香港的票房,往往只有惨淡的数十万元以下。

《我不是药神》电影宣传海报(互联网图片)

看《我不是药神》,不是为了追求艺术成就,不是为了欣赏技术特效,是享受一部“人打动人”的作品。我们电影行内有一句话“剧本,即是一‘剧’之‘本’”,剧本烂、毫不认真、不合情理,当然惹人反感,你看,《我不是药神》的剧本多吸引,它充满社会性、戏剧性:老程原本是个失败者,因为人们都改吃“伟哥”,他的上海“印度神油”店,快要倒闭,此时,太太瞧不起他,要申请离婚,偶然,在机缘巧合下,他代理了印度的仿制药“格列宁”,这一种药可以控制白血病,正货入口的格列宁药,一瓶四万元,老程的仿制药只卖三千元一瓶(后来,为了救人,老程宁愿补贴病人,把药价降为五百元一瓶),协助他卖药的班底,都是“骑骑呢呢”的低下层,有跳脱衣舞的中年阿妈慧慧、猪场杂工的“小金毛”浩子、古怪瘦弱宅男叫阿吕、还有乐意犯法的老牧师。他们卖“假药”给吃不起正版货的穷人,每年救活数千人,可惜树大招风,警方打算铲除这班坏分子,而带队侦缉的,正是老程的舅仔小勇,他如何忍心向这群“慈祥坏分子”下手呢?另一方面,有一个卖假药的贩子叫张老板,为了维护生意利益,誓要把老程捏低……

好剧本最可贵的地方是人情味,角色和角色之间,又充满戏剧矛盾:老程搞不清楚他自己是穷病人的吸血鬼,还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张老板痛恨老程把他的生意拉走,却又尊敬老程救弱扶贫的为人!警方要捉拿老程,但是千千万万的病人在哭诉:“抓了老程,等于断了我们的活路,我们不想死,我们要活下去。”但是执法者,怎可以包庇犯法行为呢?而老程身边的四个帮凶,赚到钱后,当然生活改善,但是终日担惊受恐,怕有坐牢的一天!

这电影背后,指出法律的矛盾,更引发观众的深思:药在中国,其实可分四类,第一类是药厂原装生产,经过合法进口的,可是这些药由于是独家经营,天价售卖,数万元一瓶,小市民如何负担呢?第二类是“水货”(有些国家,水货是合法的),这些产品是真的,可是没有经过国内的代理入口,第三类叫“仿制药”,例如在印度,仿制原厂药,是受到政府默许的,于是老程把这些药,带进中国,第四类是乱来的,即生产一些吃坏人的冒牌药,但是在法律上,后面的三类,皆视为“假货”,它侵犯了关税、版权等等法例,而“法大于情”,违法者,会被监禁数年至十数年。

大家都说这部电影是“火热神片”,此话不虚,因为没有人猜到,虽然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是题材真的非常偏锋,谁有胆创作?有胆投资?有胆去参与?特别在讨论国内的医疗环境,是否“病向‘钱’中医”的时候,只有“神”级的创作班底,才敢冒险。

新锐导演文牧野才三十来岁,表现极为出色,拍出强烈的节奏感,而且条理分明,该轻快的轻快、该伤感的伤感、该漂亮便漂亮的画面、该乌瘴便乌瘴的镜头。更难能可贵的,是一群好演员,如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王砚辉等,在年轻导演的安排下,竟然“各有各精采”,他们演得真实和动人,观众以为在看纪录片。而我觉得文牧野获得新晋导演奖项,是因为他真的把“要命便不要钱,没钱便别活命”的社会问题,拍得情款款、活生生,洋溢着对低端人口的关怀。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互联网图片)

电影的幽默感也很知识分子,如老程卖假药,赚了点钱,便发财立品,要看“个人的资本主义论”的书本。老程没念书,却抛书包:“基督说,救人一命,胜做七级浮屠”,旁人说:“那是佛祖说的。”

最后一赞的,是演员为了演活角色,他们都几乎没有化妆,“裸”上镜,面上的黑头、污渍、豆豆,完全暴露出来,有别于一般电影,穷等人家,也会涂上一层厚厚的脂粉!

中国电影的出路,必须自创,有民族特色,不可跟随美风、韩风、港风,如果电影失去自己的创新性、内涵、时代感,终于只会失败收场。

香港近来的新人类电影,除了《一念无明》和《逆流大叔》,让观众看得畅快,其他大多数的,粗疏甩漏。为何年轻电影人,一出道,江郎才尽!是思想不给力?还是训练不足?当中国电影也有迹象重回正轨,香港电影仍然叫人失望,又如何改善呢?他们常常叫香港政府想办法,但是求人不如求己,当政府已把援助电影额度加大至十亿元,香港业内人也得想想办法,创作人也得想想办法。如果有印度仿制药可以救救,恐怕也值得买点回来试试。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中国电影“吃药好了”,三十亿的《我不是药神》:香港电影的十亿可否变药神”​】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