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永恒之门.影评】主观地感受梵高 主观地解说梵高

撰文: 撑场来稿
出版:更新:

关于梵高的电影接连上架,先有《中国梵高》讲述仿梵高画作的中国艺术家,再有《情迷梵高》,以六万多幅画作呈现梵高过世后不久的故事,今年《梵高.永恒之门》叙述梵高生前的挣扎,也算是“coming full circle”吧。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撰文:柠檬

如果要以一个词去概括这一部电影,笔者会用“主观”一词。观众可以主观感受梵高的颜色世界和悲惨世界,而导演和编剧则主观地解说关于梵高的一切谜团。

观众可以主观感受梵高的颜色世界和悲惨世界,而导演和编剧则主观地解说关于梵高的一切谜团。(《梵高.永恒之门》剧照)

*观众们主观地感受梵高*

梵高是一个运用色彩的大师。电影整体色彩感丰富,由蔚蓝的天空和橙黄色的田野,到金黄色的房间和粉红色的花朵,所有事物均是色彩斑斓,并以黄色主导。导演用了黄色滤镜、模糊焦点的滤镜效果呈现梵谷的第一身视觉。根据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梵高当年进入圣雷米的疯人院时,获Paul-Ferdinand Gache医生处方了专治黄视症的药物,这或能解释为何黄色会在梵高的作品里反复出现。

导演亦以四面摇曳的镜头和反复回响的对白和声音,呈现出梵高所面对的不安及紧张。梵高生前共有超过150位医生诊断其患有各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重人格等。当然,这些疾病是真是假众说纷纭,毕竟当时科学程度有限,而留下的文献亦不足。唯一能够肯定的是,梵高当时一定是处于焦虑状态中。通过这些镜头和声效处理,观众某程度上可以了解和体验梵高当时的心情。

《梵高.永恒之门》着墨于梵高搬到阿尔勒后一系列故事,包括与保罗高更结伴为友、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住进疯人院,以及梵谷的死因。这些故事许多至今都是一个谜,获学界争论。(《梵高.永恒之门》剧照)

*导演编剧主观地诠释梵高*

《梵高.永恒之门》着墨于梵高搬到阿尔勒后一系列故事,包括与保罗高更结伴为友、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住进疯人院,以及梵谷的死因。这些故事许多至今都是一个谜,获学界争论。

梵高是如何去世的呢?外界一直认为,梵高自己一枪射向自己的肚子自杀。《Van Gogh: The Life》的作者Steven Naifeh及Gregory White Smith提出,当年梵高并不是自杀的,而是被一名十六岁的男孩射杀,梵高为了保护那名男孩,至死也没有说出真相。《梵高.永恒之门》采纳了这个版本的说法,亦因此令故事起了更多谜团和不连贯性。片中的两个男孩为何要袭击梵高呢?为何要把梵高的画埋掉呢?梵高为何要保护那两个孩子呢(明明电影前段梵高还想教训戏弄他的孩子)?

除了他的死因,电影所描述的梵高似乎没有外界所形容的那么精神失常。外界认为梵高谷是在差点杀死保罗高更,再把自己的耳送给妓女后,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电影只有描述梵高跟保罗高更分别一段,并指梵高只是想透过伤害自己来求保罗高更不要离开他,而且他并没有把耳朵送给一名妓女,那位女子只是名侍应罢了。在导演和编剧看来,他们眼中的梵高可能比大家所想像的梵高更加清醒,更加理性,更加人性化。

笔者认为,虽然电影大胆地诠释了梵高的谜团,但是读者还是要批判性地阅读这部电影,毕竟这样的诠释只是提出一个可能性,并未获有力证据支持。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梵谷。永恒之门》:主观地感受梵谷,主观地解说梵谷”​】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