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唯一3D天花壁画看旧苏屋邨面貌 画家麦荣:希望变艺术屋邨

撰文: 周荻恩
出版:更新:

走进装不下一吋天空的石屎森林,香港人十居其九走路低著头,从掌上的屏幕认知世界。
不过走入重建后的苏屋邨,站在在全港唯一一幅公共天花3D壁画下,会让人放下手机,擡头看看这个老屋邨旧貌。

广角镜头都不足以将整幅巨型天花壁画摄入镜。(周荻恩摄)

长沙湾苏屋邨第一期于2016年完成重建,旧苏屋邨内的燕子亭和拱形天花壁画,在居民争取下得以保留。

“画呢幅画都好辛苦,离地要好集中精神,又唔错得,画错咗条线要擦要磨甩佢,好长手尾㗎。”艺术家麦荣最近回到重建后的苏屋邨,攀上高架台修复自己在19年前作品。

从壁画看旧式大厦 花10个月完成“大”作

这幅壁画是1998年房委会与香港壁画学会合作,在公共屋邨推广公众艺术的十二幅壁画之一,也是香港唯一一幅公共天花壁画。身为壁画学会的筹组成员,麦荣是当中较有信心应付绘画巨型天花壁画的一位,重任便落在他身上。

壁画面积超过120平方米,换算单位就是近1,300呎,据说人类的视角有120度,但仍不足以一眼将整幅壁画看完。站在壁画下,就如站在未重建前的苏屋邨中央,被旧苏屋邨的几款旧式公屋大厦,如全港首批“Y”形大厦、标准相连长型、旧长型及T型大厦等包围。

画壁画难,画一幅拱型的天花壁画就更难。麦荣当年首次挑战天花壁画,决定以仰视角度绘画苏屋邨,单是设计已花超过半年时间,经当游走在大厦间,即场速写邨内的树木和大厦,选定角度、左凑右拼终起了10幅草图,才开始落笔,再用约10个月完成这幅名符其实的“大”作。

麦荣19年前画了近10个月才完成这幅巨型壁画。(周荻恩摄)

见居民生活细节 酒楼食物难食被“踢走” 

壁画除了画下旧苏屋邨的面貌,更反映不少当时居民的生活细节。麦荣说,1998年作画时,这个拱型凉亭下设置多张长櫈供居民休憩,他一边画,坐在旁边的居民就一边给意见。“呢间以前叫百合酒楼,啲街坊话‘百合啲嘢唔好食,唔好落佢个名!’,所以就咁写酒楼,哈哈”,麦荣指著壁画边缘的酒楼招牌说。

仔细一看,壁画上的单位,全部都没有安装冷气,原来也是居民的意见,因为苏屋邨属旧型公屋,原则上不能在屋外安装冷气,同样也不能光明正大的画在壁画上。

按此看更多壁画图片:

+1
这间百合酒楼因食物味道不佳,最终被居民要求“踢出”壁画。(周荻恩摄)

市井文化吵闹 曾骂壁画“肉酸”

今时今日看壁画固然是赞叹,但麦荣当年画画时,部分在凉亭下休憩围观的居民,就喜欢对壁画批评一番,“佢哋钟意撩交嗌,话‘咁肉酸都拎出嚟!’,仲有人仲吐口水喺地下”。

或许这就是屋邨的市井文化,喜欢热闹、八卦,吵吵闹闹,麦荣当时也是一笑置之,“佢哋见到靓女都话人肉酸,唔通质疑佢‘我好靓呀’咁样咩”。不过当壁画完成后,居然有人心悦诚服向麦荣道歉,“完成壁画后,佢都觉得幅画好靓,就同我讲对唔住,话佢诋毁咗我幅画。”

旧苏屋邨于2006年起分两期清拆。(维基百科图片)

再画洋紫荆象征坚毅

说到艺术,人们或会觉得高不可攀,脑里浮现摆放在罗浮宫、大英博物馆的成亿上万的名画,不过麦荣一直以来更想推动艺术大众化,让更多人懂艺术也懂尊重艺术。“大家识得欣赏艺术、有文化修养,个城市咪无咁悲情”。

在苏屋邨第一期重建完成后,麦荣又获邀在原来拱型壁画旁的燕子亭顶再次画天花壁画,这次他取材洋紫荆,除了是香港市花,也取洋紫荆象征坚毅,“洋紫荆嘅花蕊好挺直,就算花瓣吹甩晒,花蕊都仲系好精神,好似跌到落低谷,都可以撑住”。

正式作画前,麦荣会四处寻找合适素材。(周荻恩摄)

麦荣期望苏屋邨将来可变为一条艺术屋邨,“想同居民合作,将来𠮶边(第二期)起好,再画多几幅壁画”,甚至有工作坊、展览等等,让居民、小朋友展出自己的作品,“我耸恿紧房委会可以接纳我意见,希望一步步嚟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