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Van集体回忆】“〤〥”花码价钱牌 你知落车俾几钱?

撰文: 文皓心
出版:更新:

小巴的价钱牌最初以传统“花码”写成。或许你在旧式冰室、果栏水果价钱牌上见过,然而你又看懂牌上写的是甚么数字吗?

花码你又看得懂吗?(周咏雯摄)

骤眼看花码数字有如“鬼画符”,除了一、二、三较容易明白外,其他数字均难以分辨。全港唯一手写小巴胶牌师傅麦锦生,30多年前入行一直为小巴写花码,由他细说数字“演变”最适合不过。

小巴价钱写法为外佣而转?

第一代小巴价钱牌是以花码写成,其后就变为第二代的中国数字牌,不久再改成现时的阿位伯数字牌。据麦锦生表示,花码字在香港开埠时便已通用,“当时(上年纪七、八十年代)无论街市、茶楼都系写花码字”。到七十年代,香港输入外佣,因为她们看不懂花码字,结果小巴价钱牌在八十年代初便改为阿拉伯数字。

花码怎样读?麦锦生“教路”,价钱分两行,上一行写的是数字,下一行写的是单位,如下一行刻着“元”,即上一行的第一个数字为个位数。例如〤〥下方是“元”,即是4.5元;若下方写的是“十元”,便会是45元。

写法如下: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港通用花码字,当时小巴价钱牌亦不例外(左图);自八十年代起,小巴价钱牌上的花码字改为中国数字,再变为现在流传的阿拉伯数字(右图)。

现时还使用花码的店舖不多,麦锦生指政府活化徙置公屋的美荷楼冰室早前特意找他写下中英并列的花码字牌挂在店内,除此之外,果栏某些小店、旧式街市、旧冰室或食肆如上环莲香居也仍用上花码字。

美荷楼四十一冰室特意找麦师傅写花码胶牌挂在店内墙上。(文皓心摄)

据指,花码是由南宋的“算筹”演变而来,在明代中期开始流传,当时苏杭一带经济贸易蓬勃,不少商人云集,花码就被用来为交易计数。花码好处是写法跟算珠类同,可配合算盘使用。不久苏杭一带市民便通用花码,故花码又称“苏洲码子”。

由“手写”至“丝印”再变“雕刻”

除了用字有所变更,小巴胶牌的制作方式亦改了两次。麦锦生1982年开始手写小巴招牌,其后变为丝印,即以丝网刮油漆到胶牌上,但麦锦生指丝印的缺点是当太阳照晒下,容易因紫外线而分解,新牌“落地”三个月后颜色就会变淡,于是他一度黏上透明胶纸,但效果不彰。

当年买入雕刻机后制作的单张,图中正在使用电脑的人就是麦师傅。(麦锦生提供图片)

后来他在1987年引进全港第一部雕刻机,花费50万,而当时买楼只是30万一个单位。麦生笑指“全行即俾我垄断咗”,不过反而因太耐用,现时一块胶牌可用数十年,所以是“倒自己米”。直至现在,所有雕刻版的小巴牌工序已搬至内地工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