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Van集体回忆】全港唯一手写小巴牌师傅:我唔做就冇
小巴“水牌”近年成为特色摆设、甚至是细细个锁匙扣,这股风潮全因港仅余手写小巴胶牌师傅麦锦生带起。
麦锦生写小巴水牌30多年,从以前为师傅写牌、到自己开舖,见证过红Van最风光时刻,也见证着红Van正渐渐走向历史尽头。麦锦生表示,自己对没落的红Van有种使命感。
麦锦生第一份工是在鞋舖做杂工,自12岁开始,在店里传递、收拾鞋履。直至三年后,鞋舖因大厦拆卸而结业,麦锦生才转工。他表示,鞋舖工作常要跪着替客人穿鞋,家人不喜欢,劝他转行、学门手艺。他7、8岁时同屋主曾在胶招牌行业打滚,曾到工场玩耍、知道制作胶招牌原理,因此入行,一做40年。
一手好字自小锻炼
初入行的麦锦生当然不敢、也未有机会亲手写广告招牌,而是当跑腿,“当时冇电脑,所有字都系写出嚟。𠮶时要去揾写字先生写,而写字先生好忙,唔系净系帮我哋写,油漆师父、做外墙、做字都要写,所以要等好耐,好似睇医生咁。有时会阻住啲工程”。
由于小时候在学校学写毛笔字,一直深感兴趣,入行后他自发练字,既要上班、又要上夜校,放学回家则拿出毛笔勤写,“初头写梗系唔得,写到鬼五马六,写到17、18岁,觉得可以做啲唔重要嘅嘢,例如门牌,因为门牌唔会要求好高。后来再大胆啲就写公司水条”。
他表示,当时其中一个老板专帮公司写字,间中会帮地产公司写卖楼广告,需要写一个如一层楼高的大字,麦锦生就在老板画字框后负责为字填色,从中亦偷师学写字。写了数十年,麦师傅字体为人熟悉,成为香港的标记,但他谦称:“见得吓人,靓就讲唔上。”
经营招牌生意四十多年,麦锦生对招牌上的字体相当熟悉,随手一指店舖对面街,他竟也能一一细数哪个招牌用上了电脑字,更可以认出非电脑字是出自哪个写字师傅手笔。
为《半斤八两》做招牌“开天杀价”
问到最深刻的工作,麦锦生未有提及小巴牌,反而指为电影《半斤八两》所做小舞厅招牌。他忆述,当时有人到店里自称“我系嘉禾制作厂嘅,想做个灯箱”,当时17岁的他少不更事,有见是著名电影厂便“狮子开大口”,成本只是200元,开价1,200元成交,他笑指老板事后亦惊讶称“哗!乜你收咁贵”。
“平民价”为吴业坤写字
不过,到自己开店,他便明码实价,即使是艺人吴业坤为演唱会宣传海报找麦师傅制作小巴胶牌,他亦只收“平民价”。麦锦生指对方带了两个助手来订牌,并没有讲明是为了演唱会之用,他笑言“我(最初)唔知佢系边个嚟㗎,(订牌)‘友情价’百几蚊、几百蚊系咪玩㗎,咁贵嘅?原来系演唱会嚟嘅,佢出咗张海报我先知系佢”。其后吴业坤寄回海报,并在海报上手写:“Dear 麦生 Thank you 手字好靓”,麦师传亦将海报挂在店舖当眼位置,客人甫进店便会看到“坤哥”手写字迹。
难舍红Van “系我嘅全部”
现在多人买小巴胶牌是为了纪念,忆起以往满街小巴均挂着这样的一块水牌,为下一代留住老香港的印记。麦锦生回想最风光的时期,是在1984至1986这两年间,当时政府规定小巴由“热狗”全改为冷气小巴,4,000多架小巴要转车款。新车出厂后,小巴需要麦师傅帮忙下设管、灯箱等才能营业,所以“出咗车第一站就系嚟呢度”。麦师傅说最墟冚的一次是舖外整条街停满了等待加设备的小巴。
做红色小巴生意,难不免要与江湖人物打交道,麦锦生轻轻带过交集,但又不讳言小巴行业的内幕,更提及为免得罪两方人士,所以另设公司专接政府救护车、警车工作。于夹缝间努力生存去养大子女投身社会,麦锦生的故事体现了香港人的拚搏辛勤及灵活变通,这份精神跟小巴水牌一样,值得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