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三国历史】拆穿陆逊顽固保守真面目 大都督俾孙权骂到死?

撰文: 撑场来稿
出版:更新:

这次,笔者将由社会角度切入,带出陆逊较鲜为人知的世俗一面,还有从他的下半生,到悲凉的结尾。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更多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东吴四都督”之谱系

《三国演义》有谓:“东吴大都督经过三度交棒,周瑜死前荐鲁肃,鲁肃死前荐吕蒙,吕蒙死前荐陆逊”。后世跟随这个谱系,将四人并称为“东吴四大都督”。根据正史严格而言,陆逊在夷陵之战前夕,受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假节”之前,周瑜、鲁肃、吕蒙均没有“大都督”这个名衔。

都督一职的作用原本与监军类近,都是监察军队及将领之官职。不过,由袁绍任命沮授、郭图、淳于琼为监军各领一军,还有陆逊以大都督身份指挥吴军参战夷陵等事例,可见,由汉末三国开始已经有部分势力将监军及都督当作“军队司令”。后来魏晋时期,都督与大都督变成了统领军队的司令官,比如司马懿、司马昭就曾经以大都督的名分攻打蜀国。虽说把周瑜、鲁肃、吕蒙视为大都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不过“四大都督”这统称听起来威风凛凛,又易于理解,难怪后人也继续这样称呼他们。

东吴大都督经过三度交棒,周瑜死前荐鲁肃,鲁肃死前荐吕蒙,吕蒙死前荐陆逊。(《三国志》游戏画面图)

下载“香港01”App,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说到“东吴四大都督”,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的,这就是交接途中的一些转折点。按正史,鲁肃临死时,其实没有点名接班人,那么孙权起初找了谁来顶替呢?大名听好了!他就是严畯,一个在SLG《三国志》武力值只有单位数的家伙。据《三国志.严畯传》,严畯是同乡张昭推荐予孙权的学者,为人“性质直纯厚”。可是,要一个连马都不会骑的文弱书生去“督兵万人,镇据陆口”〔1〕,却属于强人所难。严畯也很有自知之明,坚决拒绝,甚至出动眼泪鼻涕,就是不想坐这个位子。孙权了解严畯意愿,于是让吕蒙接收鲁肃的人马。适才适所,这个道理孙权没可能不懂。是不是孙权受不了张昭的唠叨,特意找“可怜虫”严畯来丢臭老头的面子呢?(至于我就信了)

转折点还有一个,虽说吕蒙的确推荐过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一起攻略关羽”。但事实上,吕蒙病重时,他托付的后任,反而是“胆守有余”的朱然〔2〕,孙权遵从其言,任命朱然镇守江陵。然而来到夷陵一役,朱然却从属于大都督陆逊之下。既然有如此机会,那就可以推测出,当时不服陆逊领导之吴将,朱然很可能正是其中一个。当然,既然陆逊多出奇计,击退刘备,诸将之不满也得到化解,成为历史。

由邵峰饰演陆逊。(《三国》剧照)

豪族代表保守派

夷陵大火,将陆逊铸成吴国大红人,令他在军事、政治两方面发挥巨大影响力。大战过后,陆逊官拜荆州牧,长年镇守荆州重地。228年石亭之战,陆逊再度受命为大都督,领导吴军击败魏国大司马曹休。政治方面,孙权更将自己的印玺交予陆逊,每当孙权要去信给刘禅及诸葛亮,以维系同盟关系,都会先交予陆逊过目和修改措词,再用孙权印玺封书送出。

在《三国志.陆逊传》中,我们会发现陆逊对吴国内政及外交多作提议,字里行间带有深刻的豪族立场。此话要由南方豪族的性格说起,比起久经战乱的北方豪族,南方豪族因相对稳定的环境,而保留了较丰厚的私兵及土地〔3〕。因此领主的性格比北方更为明显,东吴将率领自家军打仗,也不是什么陌生场面。就算陆逊本人,亦曾被会稽太守淳于式指责在平定内乱的时候“枉取民人”(不外乎用作农耕或充当私兵)。将陆逊的上书建言归纳一番,其内政主张始终离不开“施德缓刑,宽赋息调”〔4〕八个大字,乍听宽厚待民,更贴切却应该说维护豪族利益。皆因法制宽松、减轻军事负担均有利豪族扩张,道理跟大商家的利得税增加相差无几。

由邵峰饰演陆逊。(《三国》剧照)

被骂死的那个他

陆逊为东吴镇守荆州多年,顾雍死后,更取代其位成为丞相。他继续驻留武昌镇守荆州,名副其实成为东吴军政的第一人。然事隔不久,东吴宫廷便发生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皇储之争,亦即是孙权人生最大的污点,“二宫之变”。当时孙和形势岌岌可危,陆逊曾经上书予孙权,劝谏“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不过孙权听不进耳,还派使者多次责骂陆逊,陆逊悲愤而死,时年六十三。

陆逊这种维护自身阶级利益的保守派性格,孙权固然并非全盘接受。他曾经如此回应陆逊:“法令设立是为了防恶于未然,怎能不设刑罚威吓坏人?”“至于征税,如今天下未定,事业需要大家支持方能成功。若果只是为守全江东,推行宽政固然够用,然而一味坐守是很浅薄的想法。”〔5〕想起陆逊形象往往青春无敌,恍如新世代的象征。但现实中的他,立场却是既得利益者那套。在故事创作中,这种价值往往由大叔代表,还是脸孔打上浓浓阴影那种……不了,这种想像还是打住才有益身心。我还是想看帅哥,致各大三国游戏厂商,请当我没说过。

由张博饰演孙权。(《三国》剧照)

关于孙权任由孙和孙霸对立多年,令朝臣撕裂成两派,到最后还来过一拍两散(孙和被废,赐死孙霸)。论者多认为孙权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削弱豪族力量,巩固君权。但是,纵然孙权有其道理,手段却几近失常,到头来只证明他老态尽现,不像以往还会相信远在他方的得力部下,还有耐心跟豪族玩利益角力,互取折衷点。

事实上,在孙权杀死陆逊后,因为其子陆抗将杨竺列出的“陆逊二十宗罪”逐一抗辩,孙权才消除对陆逊的疑心,后悔莫及。孙权与陆逊作为君臣,一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世俗稳重的务实主义者,本身就是一对互补互助的组合。这对搭档,有过推心置腹、过利益角力。但结尾如斯,怎能不教人唏嘘不已。

注释

〔1〕《三国志.严畯传》注引《志林》:“(孙)权又试(严)畯骑,上马堕鞍。”

〔2〕《三国志.朱然传》:“虎威将军吕蒙病笃。(孙)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3〕《抱朴子.吴失篇》:“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4〕、〔5〕《三国志.吴主传》

作者简介:KANA

前游戏杂志编辑,现职日语翻译,著作《打爆真.三国历史》现于港台各大书局及电子书店有售。

作者Facebook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kanasangoku/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东吴的“年少才俊”陆逊(下)”​】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