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屯田制财产私人变公家 无自由做到死终引起民变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人口犹如尘芥的地狱绘图历历在目,假设你身为小贱民,偏偏有足够幸运值避开战火、食人贼跟人口贩子的魔爪,还在政府安排下当个屯田民,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作为三国时期农业的核心现象,曹魏屯田制往往伴随着“恢复生产”、“稳定民心”等称美,但以事论事,屯田制究竟是什么?当个屯田民真的能安心过活吗?“不幸穿越三国系列”,现在为大家送上第二集,农业篇。屯田的肇始想当年,笔者对于屯田制的认识系由SLG《三国志VII》开始,若果君主占有许昌,手下有武将韩浩,便可触发历史事件“屯田制”,召集流民,提供牛只等农耕公具,开垦土地,提升生产,增加储粮。对于开局时首重种田的玩者来说,是一件颇为肥美的事件。
在历史中,除韩浩外,屯田制的主要推进者还有枣祗与任峻。枣祗跟韩浩一样,也是这个制度倡议者,据《三国志.任峻传》注《魏武故事》,当曹操破黄巾定都于许,得到劳动力、农具、耕牛等生产工具,枣祗随即建议推行屯田,并主张收成由农民及政府按比例摊分。于是,曹氏招募百姓屯田于许,又设置屯田官于各郡各国,施行数年:“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任)峻。”
顺带一提,这位任峻先生不但以典农中郎将身分主持屯田事务,在官渡之战还负责军粮兵器之运输,当时袁绍军多次袭击粮道,任峻要以千辆粮车为一队,排成十路并进的方阵,再加上双层军阵保护运粮队,方使袁军不敢接近。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见到,曹袁官渡之战,曹军从前线到后勤,都是水深火热,惊险万分。
公家私有农屯田制非但稳定了粮食生产,解决曹军军粮不足的问题(终于不用吃程昱老头的黑心人肉粮),为霸业打下坚实基础,从统治者角度而言,屯田制还有一个绝大的好处,就是将土地及人力公家化。大家还记得人口篇内容的话,应知道北方因为战乱而出现“地广人稀”之现象,原本私占大量土地的豪族亦自身难保,导致“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三国志.司马朗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曹氏广开屯田,还是你在游戏中漫不经心按下“开发”指令,实际上做的都是开垦豪族丢弃的荒地,将原本的私家田,变成满足国家军需的公家田。
在让流民复耕的意味上,屯田制的确有惠及平民的侧面,然而,屯田终究是战乱时代为满足军粮需求的一时权宜,把军需制度误解为惠民政策,是三国其中一个时而出没的会错意[1]。在政权膝下的屯田民,一则要接受强制迁移从事劳役,二则接受典农部(中郎将、校尉、都尉)的军队式体制控制,三则肩负严苛税率(用官家牛,上缴六成收获;用私家牛,上缴五成收获),这个负担当然不是用来维持甚么社会保障或者福利网,而是用以供养军队完成所谓的大一统事业。
到头来,曹魏之屯田,本质实无异于豪族地主的私有佃农,苦况甚至犹有过之,《三国志.袁涣传》直言:“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虽然当时曹操跟从袁涣建议,不强制迁移屯田民,不强行征用人民屯田,可是在人口(生产力)锐减、征战连年等残酷的客观条件当前,曹操的善意只能够维持一时,直至建安二十年,我们还见到曹操打算将西凉的民众迁到河北补充生产力,落得民众“扰扰不安”,需要张既以策安抚(《三国志.张既传》)。
对于苦不堪言的劳役与束缚,一个更加浅白易懂的反作用就是民变,屯田民吕并的陈仓叛变(215年)、侯音之乱(218年),起因都是屯田的劳役之苦。所以说,就算你在三国时代成功保住贱命、有田可耕保住生计,也只不过代表你的人生难度由修罗级稍稍降低至困难级。但正所谓“逃避虽可耻但有用”,自问受不了的朋友,请想尽办法逃到西蜀吧,说好是天府之国,又远离战火,当然不用依赖屯田这种非常手段来生产军粮吧[2]!
注
[1]一个通俗的例子,就是电影《关云长》以“屯田利民”这点来称赞曹操。
[2]陶元珍著,1989年,《三国食货志》,页33
撰文:KANA
前游戏杂志编辑,现职日语翻译,著作《打爆真.三国历史》现于港台各大书局及电子书店有售。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不幸穿越三国我的人生突入修罗难度.农业篇(三之二)”】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