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健品被骂“恶心” 澳大利亚女代购:偏见报道害的
自从“毒奶粉”事件,内地不少父母都想尽办法购买进口奶粉,澳大利亚就是主要“扫货点”之一,个别超市因此要推出“限奶令”应对。近日一名在澳大利亚从事代购的华裔女子赵文博(Wenbo Zhao,音译)被骂“恶心”(disgusting),使她觉得十分冤枉,认为“太多人因为澳大利亚传媒的偏见报道而误会我们”。
澳大利亚现在约有40万名为中国客户购买商品的代购,28岁的赵文博就是其中之一。她说,代购不时将货架上的奶粉或其他产品“扫清光”的报道,令其遭到其顾客辱骂和欺凌,“有天我去药房帮客户买保健产品,一位老太太不停用手机对我拍照,扬言要举报我。”
赵文博认为,这是因为澳大利亚传媒的偏见报道所致,“经过我身边时,当地人会大骂‘恶心’,但我不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华人代购,亦因此而产生了误解。”
“若我是本地妈妈也会非常生气”
来自墨尔本的代购项丽雅(Liya Xiang,音译)表示,替顾客购买产品时从未受到其他消费者的攻击或辱骂;对于上周在墨尔本博士山(Box Hill)沃尔沃斯(Woolworths)超市发生代购为抢奶粉互相推撞,她说这种情况在代购圈并不常见,“如果我是本地妈妈,要是买不到奶粉给孩子,我也会非常生气”。
赵文博又透露,自己每年对中国客户出售价值超过500万澳元(约2830万港元)的澳大利亚产品,形容代购是在协助澳大利亚企业打开复杂但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例如最近她以每2公斤70澳元(约396港元),为南澳一间农场售出800公斤车厘子,扣除农民薪金、清关费和邮费等,每盒她赚了10澳元(约56港元)。
昆士兰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兼零售专家摩提默(Gary Mortimer)说,中国消费者对中国货架上的产品持怀疑态度,“澳大利亚企业要直接进入中国市场非常困难,主要因为信任问题,以及山寨货太多;然而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多,他们知道澳大利亚产品需要经过严格测试,品质有保障”,故吸引不少人加入代购行列。
“他们在澳大利亚和中国都不交税”
另一名在墨尔本做代购的女子邹丽(Li Zou,音译)指出:“某些做代购的对税收贡献很少,他们在澳大利亚和中国都不交税”,认为如果澳大利亚政府加强对代购的规管,确保交足税额,应可以释除公众对代购的部份不满。她说,澳大利亚政府可以借鉴中国新近推出的电子商贸法,规定代购要登记成为“电子商务营运商”并持有相关的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