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大学生酒桌文化盛行 提前社会化应酬成负担

撰文: 慈美琳
出版:更新: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最近向46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其中三成受访者表示每星期聚会两次以上,大学低年级学生状况尤甚。所有受访者中,近四成学生每月聚会社交花费超过生活费的30%,成为不少学生的严重负担。

内地大学酒桌文化盛行,学校和外面社会间的“围墙”已被推倒,学生提前习惯社会风气。(山东大学网站)

频繁聚餐花销大 平时“吃土”

湖南大学生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访问时说,她因参加多个社团、组织,平时聚餐非常多,毕业季就更加夸张:“周末就不得空,赶场子似的。”

她坦言,有的聚会是开心的、必要的,但也不乏一些“实在太牵强”的聚会,比如社团中其他部门聚会时,自己的部门就要跟风。有时学长学姐还不给钱,“很烦啊”。

温说,聚餐人均消费一般在5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但凑多了就是不小的开销,平时她就要经常“吃土”。

问卷结果显示,九成学生的聚会花费来自家庭,觥筹交错间,贫富差距也显现出来。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平时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兼职、奖学金,但面对诸多应酬,必然会感囊中羞涩。大学生陈云鹤说,她平时赚的钱不仅要供自己,也要供乡下的弟弟读书,动辄一百元的聚会在她看来压力不小,但同学间沟通感情的聚会她还是不愿错过。

为识人喝酒抽烟 硬著头皮说官话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北京大学生赵毅自认不是社交积极分子,但在生活中,他还是选择多参加聚会,且逢聚会便会喝酒抽烟,坦言要“多认识些人,刷资源”。

他认为,同学朋友间的聚会和大人的酒席都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朋友,而“不喝酒就少了点趣味在里面”。

河南大学生赵小北是一名头衔众多的学生干部,日常更是少不了各种聚会,虽早已习惯如此氛围,但他其实并不喜欢。他说,聚会上常有的开场白让他头痛,作为学生组织的发言人,他常要在老师在场时讲话,“不喜欢也不会说官话,可是也只能硬著头皮上,还要提前打草稿”。

近七成受访大学生认为,校园内的聚会受到拼酒等社会风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