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ie Game: The Movie:有血有肉的独立开发纪录片
作者:薯仔炖肉盾
今天我们来看一部关于独立游戏的纪录片《Indie Game: The Movie》。时间回到2012年,《Braid》已经成为畅销游戏,《Super Meat Boy》犹未推出,《Fez》仍然在开发中苦苦挣扎。我们知道这些开发者后来都成功了,但透过这部纪录片,我们才看到过程中的痛苦、焦虑和巨大的压力。
(封面图片:《Indie Game: The Movie》)
《Braid》的欲求不满
“大厂商会做出打磨亮丽的游戏,尽可能服务最多玩家,把棱角都磨去,确保尖角不会刺伤任何人,这与做出个人化的作品是完全相反的。”独立游戏界的大前辈 Jonathan Blow 扼要道出了独立游戏与大厂游戏的分别,这正是独立游戏的迷人之处,也可能是痛苦的来源。
Jonathan 开发的《Braid》在2008年推出,在拍摄纪录片时已卖出超过45万套,非常成功,但他仍然保有独立开发者的执著。《Braid》诉说一个古怪的爱情故事,游戏的时间倒流机制吸引了不少玩家,与剧情完美融合,但 Jonathan 却因为大部份玩家只喜爱《Braid》的片面,没法触及作品的真正意义而烦恼。
没有皮肤保护的《Super Meat Boy》
《Super Meat Boy》由游戏设计师 Edmund McMillen 及程式设计师 Tommy Refenes 开发,主角 Meat Boy 是个没有皮肤,全身血淋淋的肉块,虽然路上都是尖刺和电锯,但他仍然奋不顾身,跃向远方,为了找回他的 Bandage Girl (绷带女孩)。
Edmund 自小便创意过人,甚至一度被建议找精神科医生咨询。他坦言自己渴望与他人沟通,但交友太麻烦了,他要以游戏表达自己,却同时明白如果太特立独行,随时会令创作者远离身边人,再回不到人群里。沟通和创意,一直在拉扯 Edmund。
Tommy 很清楚自己想制作甚么游戏,坦言不会到大公司工作,甚至称《Modern Warfare》及《Halo》是差劣的作品。他与 Edmund 押上精神与肉体的健康,赶在死线前完成了游戏,但在发售日,《Super Meat Boy》却在 Xbox 商店上遍寻不获,那一刻 Tommy 像泄了气的汽球,缓缓飘落谷底。
内忧外患的《Fez》
《Fez》在2008年夺得 IGF 大奖,视觉转换与错视的玩法令无数玩家引颈以盼。但等了一年又一年,玩家从期待变成不满,不满再变成憎恨,甚至寄信给制作人 Phil Fish 说:“我恨你。”Phil 亦相当气愤,他只有一个人,玩家却要求他跟随大厂商的开发进度。
2011年,Phil 将要把《Fez》带到游戏展览 PAX 上,第一次让玩家试玩。整款游戏已经重做3次了,但他仍然在开发中,对游戏里每块砖头的纹路都坚持一丝不苟。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与前拍档拆伙后还有未处理好的法律问题,那份文件上的最后一个签名,足以决定他能否顺利参展,还是只能困在酒店里,看著机会化为飞灰。
有血有肉的开发日记
在独立游戏的年代里,我们经常听到游戏制作人如何本小利大,一将功成,却常常无法看到背后的白骨。《Indie Game: The Movie》成功捕捉到游戏开发者有血有肉的情绪,他们不止反叛,也脆弱,疯狂的背后常常是手足无措。经常窝在家,是因为根本没有钱外出;赶不上限期,便代表山穷水尽;玩家的评论令他们既期待又怕受伤害。
就如 Jonathan 所说,他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拿出来,放到游戏里;Edmund 和 Tommy 在过程中已崩溃过无数次;Phil 更说自己如果完成不了游戏,他会干脆自杀。听起来可能很夸张,但正因为独立游戏是如此个人化的产物,它已经与他们的生活、价值观、人生密不可分。要拿出一款完美的独立作品,这些制作人彷佛把自己身体的一部份割下来,血淋淋的放到玩家手上。我们品尝到了鲜活,却往往嗅不到血腥。
《Indie Game: The Movie》由 Lisanne Pajot 与 James Swirsky 执导,非常有趣而尖锐,强烈推荐给对独立游戏及游戏开发有兴趣的玩家,大家现时可到官方网站、Steam 或 Netflix 上观看。电影团队在一年后更推出了 Special Edition,追踪这些制作人的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