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社科院黄平:中美共同利益仍在 应寻共存之道破局

撰文: 李淑瑶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大会议闭幕之后,外界普遍关注中国将会怎样展开新形势下的“大国外交”。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近日(12月19日)在香港发表演讲,指出中美之间存在结构性分歧,加上双方缺乏互信,长此以往难以回到“蜜月期”。不过,他认为两国仍有很多共同利益,同为泱泱大国更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只有携手并肩应对全球问题才是出路。他又提醒处于中外交汇之地的香港,必须慎防把内部问题高度政治化,以免成为美国遏华的工具。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发表演讲,结构中美关系。 (李淑瑶摄)

中美未见明显好转
香港仍然荆棘满途

事实上,自从2019年反修例风波以来,香港已经无可避免地卷入中美博弈。在“中美贸易战”最为激烈的2020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用以制裁香港的《香港自治法案》,不但取消对港特殊贸易地位,而且要求香港出口商品必须以“中国制造”取代原有“香港制造”标签。不过,其实香港的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地位是受世界贸易组织(WTO)确认和保护,特区政府故于同年10月向WTO投诉,WTO就此成立“争端解决专家小组”。两年过去,WTO终于日前(12月21日)裁定美国对港规定违反世贸规则,因为美国与香港之间的形势不构成“国际关系紧急状况”,所以美国不应对香港产品采取带歧视性的不公平对待。不过,美方已经表明反对裁决,坚拒撤回相关安排。

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一日未有明显好转,香港仍要面对不少风浪。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的著名社会学者黄平,近年专注“一国两制”发展,日前在港发表“百年大变局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美关系回顾和展现视角的解读”专题讲座,从内地学者视角为香港上了一课。他先剖析中美之间的结构性分歧,再推演两国关系的可能走向,最后点出香港所应扮演的重要角色。

香港既要作最坏打算,也要继续发挥自身营商优势。﹙路透社﹚

结构性分歧严重
阴谋论愈演愈烈

黄平认为中美政治外交一直存在结构性分歧:美国强调“霸权不容挑战”,主张“零和游戏、胜者为王”;中国则认为“主权不容挑战”,推崇“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在他看来,随著中国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节节提升,美国对其崛起感到惴惴不安,担心将会步步扩张、到处结盟,改变全球政经结构,最终冲击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但黄平相信,今天的中国不过是努力探索如何和平崛起,提倡更加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多边主义”而非只符合美国利益的“单边主义”,例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结伴”取代“结盟”,以“共赢”取代“零和”,冀与多国“共同富裕”。

黄平解释,这种结构性分歧,有些源自中美两国本身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有些则是因为双方缺乏互信,所以在美元、石油、金融市场、高科技领域等方面出现激烈竞争。从博弈轨迹可见,无论是贸易战、科技战或冷战,主要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展开,并延续至现任总裁拜登,而尽管双方关系稍有缓和,但未见有明显好转。

以“芯片战”为例,目前正烧得如火如荼。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芯片进口市场之一,同时也致力研制高端芯片以达至“中国制造2025”所制定的半导体自给率目标,要由9%提升至70%。对中国来说,这是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但在美国眼中,这将对其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和国家安全的风险构成威胁,所以先后于今年8月及10月,签署《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 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投入527亿元美金支持该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对中国发出10年禁令,扩大与美国有关企业禁止出口给中国的芯片成品和制程设备的范畴,并且禁止美籍人士在中国境内开发、生产先进半导体。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声称,当局正在“筑起围栏,以保证那些接受了芯片资金支持的公司不能损害国家安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则批评,这种做法阻碍国际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世界经济恢复造成冲击。

美国向中国发起的“芯片战”烧得如火如荼。(来源:REUTERS/ Ann Wang)

博弈危机全球发展
共同利益不减反增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对华芯片禁令相当严苛。中国则已就此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反对美国滥用出口管制以维持“其在科学、技术、工程和制造业领域的领导地位”,明显已经威胁“全球工业供应链的稳定”。不过,美国对此不以为然,表明WTO不是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合适平台”。但无论“芯片战”如何燃烧,可以肯定的是,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自2020年以来,全球芯片制造已经出现严重短缺,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陷入供应危机——而在“芯片战”下,相信危机愈演愈烈。

不难预见,若然中美无法重建互信,或会影响其他领域的危机管控,导致全球政经局势持续紧张。黄平担心,中美关系难以回复“蜜月期”,希望双方正确看待对方的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

今年8月,美国众议长佩洛西访台并与蔡英文等台湾执政当局人员会谈一事,不但令中美关系陷入冰点,更加触发自1996年以来最大的台海危机。中国一度发出严正警告,指出如果美方一意孤行的话,将会带来包括军事回应在内的严重后果。经过三个月的沉淀,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终于上月在印尼峇厘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上破冰会晤。黄平认为,两国元首只字未提佩洛西访台一事,可见他们从长远战略审视双方关系,不被眼前单一具体事件阻碍,正在逐步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

据官媒新华社报导,习近平提到“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希望拜登坚守不支持“台独”承诺,拜登则表示“会致力维持台海和平与稳定”。不少分析认为,尽管双方对于台湾问题没有新说法,但整体言辞交锋转为和缓,愿意尊重对方核心利益。会谈后,美国白宫发声明指两国领袖同意安排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于明年一月初访华,跟进习拜会谈的后续讨论。

1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峇里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新华社)

避免成为遏华工具
香港仍有重要角色

黄平续指,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当中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利益:首先,中美不冲突、不对抗、和平共处,这是两国最基本的共同利益;第二,中美两国深度嵌入彼此经济,均需从对方发展中获益;第三,全球经济疫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地区热点难点等问题,全都离不开中美的协调合作。

黄平解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更加需要两国经济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参与治理全球。尤其是中美作为两个大国,有责任保持建设性关系,纵然彼此存在根本性的制度不同,而这些“不同”今后将会继续存在,所以双方需要搭建一个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才能取长补短、和谐共处,而不应把“不同”视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更不应试图强行改变甚至颠覆对方成为自己,斗个你输我赢、你死我活。

最后,黄平提醒,香港作为国家的一个特区,要防止把内部民生问题高度政治化,以免成为美国遏华的工具。他提到,由于香港曾是中美博弈“牺牲品”,因此香港既要作最坏打算,也要从三方面继续发挥自身营商优势:首先,巩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技、创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地位;其次,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保持更加开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重构香港在区域、亚太甚至全球的竞合格局;最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