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放下“价值观外交”旗帜 美国能否重拾在中东的领导地位?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美国总统拜登上周六(7月16日)结束中东四日行程。尽管外界普遍认为拜登此行的重点是“求油”,但如果以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这次拜登中东行其实象征着美国政府的一种战略性转向。

俄乌战争爆发后,一众阿拉伯国家未有站队美国,在压止油价升势之上更毫不予美国方便,拜登似乎开始理解到中东的全球地缘政治重要性。因此,在最近的访问中,拜登就为美国在中东的角色染上全球政治的色彩,“我们不会离开,留下空间让中国、俄罗斯或伊朗去填补”,强调美国的领导地位。他也提出了五点中东框架,当中包括美国保卫区内关键航道的承诺,以至区域安全、政经关系等等。

这次行程并不单以沙特增产石油为念,而是企图对在整个中东地区政治转向作一种宣示。因此,拜登到访沙特也以参加“GCC+3”峰会为主轴,当中包括巴林、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联酋所组成的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再加上埃及、伊拉克、约旦三国。除了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之外,拜登也与以打压国内异见分子闻名的埃及总统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刚当上阿联酋总统的阿布扎比王储阿勒纳哈扬、伊拉克总理卡迪米(Mustafa Al-Kadhimi)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Abdullah II )会面。这很明显是要传达另一道“美国回来了”的讯息。

7月16日,拜登出席海湾合作委员会峰会。(美联社)

对于沙特和以色列的区内对手伊朗,一直寻求重返核协议的拜登当局,正借机推动往更强硬方向走的转向。在访问以色列期间,拜登就表明愿意用武力作为阻止伊朗取得核武器的最后手段。在俄乌战争的大背景之中,白宫也借机渲染伊朗与普京当局的密切关系,指伊朗正想向俄国输出无人机,并指俄国代表团上月已两度抵达伊朗考察相关无人机;普京也正好将在7月19日出访伊朗。此等宣传,似乎是希望以藉伊朗问题在区内划界。

拜登对区内的安全布局则以进一步推动以色列和沙特关系正常化为主轴。在这次行程中,沙特就同意对以色列的商务客机开放领空。而美方也促成了一个象征着以沙互信的项目——将守着以色列唯一红海港口出口的两个关键岛屿交到沙特手中。

这两个小岛——蒂朗(Tiran)和塞纳菲尔(Sanafir)——原属沙特,1950年为了阻止以色列的贸易,交到当时阿拉伯世界军力最强的埃及手中,1967年“六日战争”后却被以色列夺得,1982年交还埃及后却以美军为主的维持和平部队驻守,以确保阿拉伯国家不会以此阻碍以色列的海上贸易,2017年埃及将之交还沙特,却因为以色列的反对而未能让岛上美军撤离。这一次美军之去,可算是拜登的外交小成,也显示出以色列和沙特已建立了足够的互信。

蒂朗岛(Tiran)处于红海关键位置。(Google地图)

而为了应对中国与沙特近年愈发紧密的经贸、科技和国防关系,美国与沙特签署了建设另一种5G技术的双边谅解备忘录,针对着华为在区内的主导地位;双方也同意增大美国在沙特的空防合作,包括无人机项目等,针对着近年沙特改购中国无人机的趋向。虽然拜登在访问期间高举也门持续停战为其成就之一,但“价值观外交”的考虑很明显已不再是美沙军事合作的阻碍。

此刻,拜登认清国际政治现实,放下“价值观外交”的旗帜,企图重拾美国在中东的领导地位,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对美国而言无疑是方向正确的转向。拜登为此次访问所付出的国内外政治代价,也是必须的。如果拜登不愿为此转向付出成本,区内国家就更无再次相信美国的可能。然而,美国的回来并不能单靠口号完成,还要用行动去实践,过去一年半重虚轻实的拜登外交团队能否以行动展现出美国自许的领导地位,则尚须时间去验证。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26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7月18日)《拜登中东行 向政治现实低头》。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