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发展・二|香港重商重理重创科 社科毕业生前路茫茫

撰文: 刘彦汶
出版:更新:

社会科学本是有助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科学领域,但在香港,由于长久以来都被重商文化主导教育价值,加上近年急需追赶创科热潮,从小学到大学都推广STEM教育,社科资源相对较少,学生比例也只占所有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一成左右。在产业结构固化的情况下,传统商科专业和新兴创科行业的就业需要仍然比较畅旺,薪酬待遇也相对吃香,但与社科相关的工种却愈来愈难有出路,毕业起薪更比医护科系少逾一半。具体而言,社科毕业生面对什么发展困难?在传统人力市场上,他们欠缺什么竞争力?特区政府又可如何重振社科?

资讯科技及工程行业起薪点较许多行业高,社会科学则被视为没有前途的科目。

随手在网络搜索“社会科学”这四个字,映入眼帘的主要搜寻结果是“社会科学前途懒人包”、“社会科学出路”、“读完社会科学做咩好”——可见有志修读社会科学的学子,主要关心的仍是就业前景,而这个忧虑早已困扰历届社科毕业生多时。普罗大众对社科专业人士的一种刻板印象是,他们偏重理论训练,缺乏实际应用技能,相对而言无甚用处。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于2021年4月14日发布《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一文,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而国家未来的创新驱动需要重视理工科教育。文章旋即掀起一场舆论战,不少网民甚至发表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文科无用论”。香港没有参与其中,但特区政府的人才培育政策和教育资源分配,已经足以显示当局对“文科无用论”的认同。例如,政府为了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投身创科行业,创新科技署于2020年7月1日宣布将“研究员计划”及“博士专才库”整合为“研究人才库”,以资助每间合资格公司或机构聘用最多四名取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创科人才进行研发工作,拥有本地大学学士学位的研究人才每月最高津贴额为18,000元、硕士学位的津贴额为每月21,000元、博士学位的津贴额则是每月32,000元。然而,其他学科毕业生没有如此厚待。

尽管如此,不少学生仍然有志修读社科。根据各大院校的资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及岭南大学的社会科学系是位列2022/23年度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首轮申请的五大选科之一。可是,各大高等院校提供的社科学位相当有限,根据《香港01》统计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2020/21年度八大院校全日制学士课程第一年学生取录人数(见下表),入读社会科学的学生一共有1,836人,是所有入读八大院校学生人数的10%;当中,社科学生比例最低的理工大学,只有2%;最高的是岭南大学,但也不过20%;至于其他院校,则介乎8%至16%。

《香港01》统计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2020/21年度八大院校全日制学士课程第一年学生取录人数,入读社会科学的学生一共有1,836人,是所有入读八大院校学生人数的10%。(香港01制图)

而且,社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薪金长期处于劣势,也未能得到政府特别扶持。根据教资会2019/20年度数据,八大院校就读社会科学系的就业率介乎19%至86%,当中最高就业率的课程是港大教育及社会科学学士,因为这是港大教育学院与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学科,毕业后便拥有教育文凭资格,所以就业率相当高;最低就业率的课程是港大的社会科学(政治学与法学)学士,因为大部份人选择继续升学,只有极少数人会选择就业; 至于其他社科课程的就业率普遍介乎50%至70%之间,相对其他专业学科而言较低。

除此,教资会于2020年1月更新的2017/18学年毕业生薪酬统计显示,修读医科、牙科和护理科的平均年薪最高,达到46.2万元,其次是教育科毕业生,也有29万元,但社科毕业生却只有22.7万元,只比文科和人文科学毕业生的20.8万元高出一些。根据香港人才管理协会及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策略及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香港特别行政区薪酬及福利调查报告》,不论学历高低,资讯科技及工程行业,起薪都较其他行业高。凡此种种数据可见,社会难免有种潜在意识,认为社会科学是“没有前途”的“乞食科目”。

资深人力顾问、毅知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周绮萍认为,修读社会科学的学生前途并不比其他学科逊色。(资料图片)

医疗药业及商科人才需求增

资深人力资源顾问、毅知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周绮萍接受《香港01》查询时表示,市场数年前已对资讯科技人才有着强烈需求,而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又提升了市民和企业的创科应用,所以当下一些熟悉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的人才更是炙手可热,“因为疫情之下要减少接触,自然会需要消毒等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最好不要由人去做,要用机械人做,所以对机械及人工智能的需求又会增加。因此,科技发展的空间很多,(需求)增长的速度很快,所以科技行业这些年都有持续性的发展,修读这些学科也是很容易找到工作的。”

按照周绮萍的分析,市场上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确实很大,难怪政府及各大院校都会催谷这类人才的培训。除此之外,周绮萍亦指出医疗药业及传统商界行业如银行、金融、经济等,同样是需求较大的行业,言下之意是修读医疗相关学科及商科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光明。

可是,总有人会为了兴趣而选择学科,Jessica(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因兴趣而选择入读中大社科学院政治及行政学的四年级生。她透露自己在中学时期已经非常关心社会时事,因而立志修读社会科学,而环顾身边的同学,大多数人和她一样,都是为了兴趣而投身政政系。

“兴趣”和“前途”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矛盾?周绮萍不以为然。在她看来,修读社会科学的学生前途并不比其他学科逊色,“因为社会科学的科目所学习到的知识覆盖范围甚广,有些会包括心理学、犯罪学、公共管理等。虽然这些知识不是太‘商业化’,但也有与‘商业’相关,市场上缺失有很多与社会相关的职业。”依她之见,修读心理学或其他与培训和辅导相关科目的社科学生,如果有兴趣加入商界,可以考虑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至于一些本身已经比较实用的社科学科,例如传理系、社工系、社会学系等,毕业生更加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因为除了本行之外,还可以从事公关、市场传播,甚至可以加入政府部门工作。

无可否认,社会科学主要培养的是软性技能,例如批判思维、好奇心、同理心等,而在旁人眼中,这些几乎是每一份工作都需要的技能,但受过专业训练的社科学生未必占优。从Jessica的经历来看,香港就业市场未如周绮萍所说般多元化,雇主对社科学生亦不看好。

以前的中大政政毕业生,可谓与政治相关行业的“天之骄子”,但2019年反修例风波过后香港政局剧变,不少人有感政治空间大幅收窄,相关行业前路未明。(中大网页图片)

盼增实习机会取得实用技能

踏入大学生涯最后数个月,Jessica正在烦恼未来工作路向。以前的中大政政毕业生,可谓与政治相关行业的“天之骄子”,但2019年反修例风波过后香港政局剧变,不少人有感政治空间大幅收窄,相关行业前路未明。此前,Jessica的家人希望她入职政府做个公务员,而她本人则想成为政治公关,但这两种选择都因政治环境生变而告吹,她无法再将兴趣转化成工作,只好改变工作目标,寻求一些商业公关或从事市场推广的工作。

“但我在找实习的时候,一来有很多职缺已写明要找商科的学生,二来就算去面试,雇主也会问:市场营销是什么?公关是什么?或者会问(面试者)有没有学过相关知识,如果没有学过相关知识,可能会比较难成功受聘。”因为欠缺相关知识,Jessica在面试时只能尽量表现自己的软性技能,希望雇主看到她的潜力。Jessica相信,不少就读社科学系的同学都有类似烦恼,未能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未来职业,“有一些(同学)不太知道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尤其是现在我们这个科目有很多出路都行不通,他们无法做到原先想做的工作。”

然而,外国早已开始反思“轻文”现象。美国商业记者乔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曾撰写《人文学科的逆袭》一书,提及一个媲美eBay及Amazon的互联网商店平台Etsy,专门经营线上工艺品市集,支持小企业销售艺品,产品种类非常多元化。最特别的地方是,所聘请的软体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都有多元背景,例如大学是主修文学史、日本研究、哲学等。其中一名大学主修人类学的员工,受聘后仍然可以善用本科知识协助公司发展,包括利用不同软件连结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创作者及买家,了解他们如何运用Etsy,以及如何改进,使对方满意。安德斯感慨:“人们很自然就对建造这些工具的软体工程师奉若神明,可是如果没有人进行劝诱、交心、说服、辩论、教导、反抗、互动,每一项科技突破都只是个空壳子。”

可是,香港政府及就业市场正正陷入了这个迷思,过分崇拜拥有“专门技能”的人才,忽略了事物的“内涵”。因此,社会确实要改变他们对于理论型学科的固有看法,就读社会科学系或人文学科的毕业生才会有机会,只是Jessica对于政府或社会的改变没有太大信心,所以她更希望大学能够向他们提供更多协助。她表示学院现时实习的额度过少,有不少同学也在烦恼实习的问题。她认为大学能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工作情况,取得更多实用技能,这样更有助他们在毕业后可投身不同种类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