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曾是殖民地 港澳身份认同意识大不同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社会及政治发展研究主任郑宏泰在其著作《香港身份证透视》记载,港英时期的身份证明,既是将香港人和中国人区分成“自我”和“他者”,又是香港华人建构“本土”身份认同的第一步。
反观同样曾被殖民的澳门,尽管1992年之前仍然缺乏一套身份证明制度,导致“澳门市民身份”的身份认同长年缺乏良好基础,但澳门人也因而不像香港人般抗拒原有的中国人身份。
系列报道:
港英政府签发身份证的原意是用作管制市民,但此举同时也促成本土意识和身份的形成。香港华人领取身份证后,他们在法理上属于香港的“合法居民”,他们的身份便有了“中国人”(他者)和“香港人”(自我)之分。这种区分亦随着“别人的对待”而深化,内地政府自1950年开始,加强海陆边防管制,要求入境内地的港澳居民需要取得通行凭证才可放行,特别对香港华人更是诸多限制。港英政府发放的一纸身份证,让移居香港的华人,开始萌生“以港为家”的情愫,强化“自我”──本土身份认同。
而澳葡时期的澳门社会,由始自终都以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主流,加上澳门的基层社会组织以认同新中国政府的占较大优势,而澳门在经历“一二.三事件”后,这种爱国主流变为“绝对优势”,澳门华人大多以“中国人”自居。而两大源流学校(传统华人社团主办的学校和天主教学校)都本着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作为一项基本的伦理,向学生灌输“中国人”的国民身份认同,抗拒澳葡政府施加的身份认同建构工程。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11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4月4日)《港澳殖民政府如何透过居民制度建构身份认同?》。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第311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