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废除失控的外判招标制度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爆发,完全暴露了香港政府外判招标制度下,形成了一个失控的生态。香港政府的外判招标制度,目的是外判责任和权力,所以当有紧急事情发生,整个政府便像一个完全失控瘫痪的身体一样,根本不能够顺利指挥。因为每一项政府的服务都是以外判招标产生,而外判招标产生的模式和形式,只是把责任外判,政府制造一大堆行政程序文件,而不是目标为本。

疫情暴露护老层层外判之弊

今次疫情,社会福利署管辖的护老院伤亡惨重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社会福利署根据香港政府统一的模式外判招标,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目前护老院基本上三成是非牟利民间团体经营,例如东华三院和宗教团体等,另外七成是由商业机构去运作。商业机构运作的目的是盈利,为什么护老院会变成一个营利公司的项目呢?盈利项目的问题不在于营利,而是政府在设计外判招标制度上,有没有一个清楚的模式,让这些经营者能够真正有效地去进行?

疫情之后,政府应重新调整护老院政策。(中新社)

若果这些商业机构提供的服务是给经济负担得起的中产阶级,我觉得也应该是合适的。但是目前有很多护老院都是政府买位给一些领取综援或经济上负担不起的长者入住。这种模式是否合适?今次还暴露一个更最严重的问题,原来整个医护、护老系统与医管局完全切割,没有任何关系,而护老院也是再外判给另外一些公司去寻找医护及提供配套服务。

这种层层叠叠的外判是政务官管治造成的不正常现象,就是鼓励外判,判上判。香港的公务工程费用是世界冠军,简单兴建一个西九文化区,竟然花了400多亿元,就是因为这种外判之后又再外判的模式。

而招标和外判是一个共生体。招标价低者得,招标书如何书写?怎样书写?香港政府目前的招标,基本上都是为西方国际公司度身订造的,香港中小企很难打进政府项目里面。于是又会出现另外一些奇怪现象,就是有些人拿着英美公司的品牌,拿到政府资助项目之后,又再外判给一些本地公司,那些本地公司再外判给一些真正在做事的前线人员。这种判上判完全是香港政府造成的。

看看新加坡。新加坡很多公务工程与政府服务在招标前是先进行议价,负责项目的官员要先研究它,研判需要花多少钱去做才是合理。例如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新翼,它是由日本承建商一步一步去发展出来的,最后的价格都是经过非常精密的研究和分析得出来,丁点也没有像香港这样夸张,什么都过百亿过千亿,弄出一个几百呎的小工程也要耗费二千多万元这种奇怪现象。

招标价低者得造成大公司垄断

政府采用外判和招标模式,是因为政务官不是专家,什么都不懂。他们懂的只是行政程序,所以就用行政程序去处理专业问题,结果弄致香港目前这个状况——被大公司垄断,浪费大量公共资源。

香港要推动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中小企。招标外判制度必须要设定得更有灵活弹性,不应该用价低者得。建筑署把建筑设计公司分为三级,级别不是以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决定,基本上只看建筑师的行政能力及有多少工程师。换言之,是以“量”去决定一家建筑师公司的级别,而不是以“质”去决定。这种由大型公司垄断的不合理状况,已经令香港成为最落后的城市。

香港找根本没有任何旧区经验能力的英美大公司去做油尖旺的旧区重建,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笑话。事实上,香港的工程来来去去都是那三两家英美公司,不是A就是B或C。这样如何能够创新?香港本地建筑师已经在萎缩,人才也在流失,流向内地。这个状况不单只在建筑师界发生,其实科技界也有这个状况。

政府的外判招标制度,目的是外判责任和权力,所以当有紧急事情发生,整个政府便像一个完全失控瘫痪的身体一样,根本不能够顺利指挥。(李泽彤摄)

须进行脑震荡通盘改革架构

疫情之后,有关护老院的改革,应该由社会福利署、民政署、卫生署、医管局等相关的部门及经营护老院的机构和公司,进行一次脑震荡,提出重新调整香港护老院政策。例如,设立护老院大数据,即是说,政府为年满六十五岁以上人士设定一个乐龄资料库,并以医管局的医护通为本。民政署应该在社区层面和房屋署去了解和制定香港护老人口的分布和布局,更应该在规划上和社区医疗结合。还可以更有弹性与及专业地处理香港护老院的设计及管理问题。有了这个数据和系统,未来就算会有什么事情出现,也不会像今次政府那样倒泻箩蟹,令乐龄人士伤亡惨重。

在整个医疗架构上,更应该加强中医在乐龄人士医疗服务里面的角色。因为中医对于乐龄人士来说,达成很多纾缓治疗、调理身体的作用。西医只是修理机器,但是乐龄人士的身体不像年轻人那么快能够复原,而中医对于医治各种慢性疾病的疗效比西医优胜,这已经有很多实证例子。

近年内地开始推动中医普及化,香港更应该利用本身一万多位中医团队,推动乐龄中医服务。而且中医服务费比西医便宜得多。中西医结合更应该有个分工,这可以纾缓香港目前医疗人手不足的情况。

社会福利署的角色也应该进行一次大检讨。(资料图片)

到最后,社会福利署的角色也应该进行一次大检讨。社会福利署多年来从来没有改革。它和很多政府部门一样变成一个僵化和不贴地的架构。举个例子,它们有十一个地区福利专员,但是你知道他们是谁吗?知道他们负责什么吗?为什么不是十八区而是十一区?难道有些地区不需要福利吗?它们又是怎样运作的?里面六千多位员工如何分工?这都是需要处理的问题。

在囍帖街、皇后码头之后,政府大量清洗前身是负责社区工作的社工,因为觉得他们在地区“搞搞震”,影响政府收楼起豪宅。但是,这种类型的社工对一个健全的社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他们虽然会给政府和发展商制造一些麻烦,但却都是非常专业,有为人民服务理想的专业社工。政府为了一时之方便,把这类型的社工消灭于社区里,造成对前线,尤其是低收入阶层,基本上毫无认识和了解。

目前很多社福机构有高薪化的现象,变得像AO一样,薪高福利好,天天准时上班下班,但是对于他们服务的对象完全没有任何感觉。看看前一阵子旺角保护儿童会发生的风波,就会发现这个情况。这也反映目前社署的问题。但是不单是社署,而是整个香港由AO领导之下,长期缺乏改革精神和更新动力的体制,长期累积。就如中医所说,整个身体很僵化、血气不通、而且四肢无力,即使吃很多补品,但却虚不受补。钱很多但乱花钱,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力,完全缺乏。

胡恩威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