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独家精选|重塑国民身份认同 从改革“永久居民制度”开始
2019年反修例风波过后,香港持续出现移民潮,据入境处统计指过去三年人口净移出超过13万人。由于香港向来默许“双重国籍”,即使这些原属中国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入籍外国,也不会丧失相关身份;不过,早有学者研判国家将会出手解决“双重国籍”的尴尬,要求港人二择其一,近日网上更传出特区政府将会更新非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丧失身份条款,再次引发优化“永久居民身份制度”的讨论。
事实上,这套由港英殖民时期沿用至今的身份制度,不但形塑了“香港人”高高在上的“市民身份认同”,也直接导致“香港人”在“国民身份认同”中从“中国人”区分开来,但反观实行另一套永居制度的澳门,并没有出现“我者”与“他者”的隔阂——两套制度在建构历程、法理基础、实际执行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差异?港英政府到底如何借此“去中国化”?澳门当局又是如何解决“双重效忠”的问题?为什么说,若要重塑香港人的中国人认同,应该由改革永居制度开始?
系列报道:
特首选战狂想曲:香港人期待的竞选政纲
新一届特首选举在周日(4月3日)正式接受提名,然而至今仍未有动静到底哪些有份量的人将会参与这场特首选举,并最终出任香港第六届行政长官。尽管有消息指特首选举或者再度因应疫情而押后,甚至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周五(4月1日)取消疫情记者会就惹来猜测到底是否已经收到中央具体指示,然而她本人仍然是一贯强调未有收到相关指示,同时亦继续拒绝回应会否参选竞逐连任的追问。
请按此阅读全文。
清走无家者家当 清不走无家困局
深水埗无家者被康文署职员清走财物案审结,小额钱债审裁处在上周二(3月29日)判无家者一方胜诉。该案再次令社会关注无家者处境,尤其有瓦遮头是人的基本需要,社会要反思为何在富裕社会,有人要露宿街头。政府承认露宿成因复杂,但复杂也要设法处理。无家者的困境跟其他贫穷、病患和失业者的困境相若。单靠清理、驱赶行动,无助无家者解困。
请按此阅读全文。
深陷疫情乱象纷呈 上海何以至此?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自2022年3月起突然趋于紧张。当大体在同一时期爆发新一轮疫情的深圳已经在3月21日全市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先前防控疫情卓有成效的上海至今不见好转。而且,疫情里的上海正在呈现出混乱与恐慌,还有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人间悲剧。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本轮较量,也为中国在未来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SARS-CoV-2)制定合乎实际的防控政策,提供了参考与警示。
请按此阅读全文。
俄乌停火条件障碍重重 边打边谈形势难改
经过上周二(3月29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会谈之后,俄乌战事的停火条件逐渐明显,外界对于局势都开始有了较为乐观的看法。在会后,俄方表明为了“增强互信”,将大减乌克兰首都基辅周边的军事活动,呼应了俄国上周起至今多次表达将军事行动的“最后阶段”重点放在“解放”乌东顿巴斯(Donbas)的说法;而乌克兰的谈判代表亦表示已经达到了“大致可获(各方)支持”的立场,而且足够让俄乌两国总统为此进行会面。
请按此阅读全文。
跨性别泳手再惹争论 包容与公平的科学理据何在?
美国跨性别泳手Lia Thomas上月中创下历史,成为首位在全美大学体育协会(NCAA)比赛中夺冠的跨性别运动员。她的冒起引发了跨性别运动员参赛的公平争议,最近各大运动总会纷纷厘清或修改参赛规例。这些以睾酮(Testosterone)水平裁定参赛资格的做法,有否足够的科学理据支持?在包容性小众与比赛公平之间,又有没有可能同时兼顾?
请按此阅读全文。
敬请留意2022年4月4日出版的第311期《香港01》电子周报。你亦可按此试阅电子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