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楼无期|“社会房屋”仅过渡 基层最终“回归”㓥房?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㓥房租管法例将于1月22日正式生效,每次续租加幅不得多于10%,但仍难保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政府借力发展过渡性房屋,希望有助解决当前水深火热的房屋问题,让㓥房户可有喘气空间,但基层租户的下一步却未必是“公屋”。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负责的本港首个组合社会房屋“南昌220”,租约仅为期两年,现时有约一成租户获编配公屋,虽然预料会再多约一成,但剩下尚未能“上楼”的租户,社联仍需协助他们申请其他过渡性房屋。
社区组织协会(社协)的社会房屋项目西环顺成大厦,部份住客住到租约期满仍然未能成功“上楼”,最终要重回㓥房。社协表示,不少过渡性房屋项目都要求申请人至少轮候公屋三年,“不是人人三年就能上公屋,有人排十年才可以……单身人士甚至几十年。”但基层在入住社会房屋期间,社协会协助租户储蓄,而租户搬迁时,亦会尽量为他们寻找“良心业主”。
2017年,特首林郑月娥发表首份《施政报告》已提及要增加过渡屋供应,以纾缓轮候公屋家庭及居住环境恶劣人士的难题。然而,过渡性房屋是否真的可彻底改善困境?当局又将如何检讨利弊及作出支援?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298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1月3日)《社会房屋”租户重住㓥房 成功上楼不足一半》。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第298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