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真正选择权利的话 谁会想躺平?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11月撰文批评“躺平主义”鼓吹消极心态,容易令人萎靡不振,长远窒碍社会进步,社会贤达亦当仁不让,例如负责编订课程架构的课程发展议会价值观教育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校长邹秉恩就指,近年接连有学生轻生,主要是因为学生自我价值不足,他们轻视个人价值,怀有侥幸心态,好逸恶劳,出现“躺平主义”;相比之下,邹自己经历过工商业起飞发展时期,认为勤劳、奋发向上是必须持守的价值观,所以有必要向年轻人重新灌输“勤劳”的思想。
然而,当“勤劳”被视作“躺平”的对立价值观,似乎就突显出对于“躺平”存在误解。“躺平”其实是应对社会及身边人压力的方法,当中主张人可以选择不生育及过低物欲生活,出发点则为拒绝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和被剥削的奴隶,用多出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就香港而言,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有庞大制造业,需要大量人手,同时经济急速发展,劳动人口真正可以做到多劳多得。九十年代,香港经历第二次经济转型,金融、商业和服务业增长,弥补了制造业的没落,而往后的发展亦是侧重于商业及服务业。
在新自由主义之下,国家的角色缓缓退场,工会的力量削弱,企业私有化程度提高,社会福利制度减弱,无论是经济实体还是个人,将绝大部份选择诉诸市场,似乎有了更多的“自由”,因此我们需要做很多选择,但我们拥有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只是消费的自由,却缺少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