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张欣宇:信任香港人才 重建国际口碑

撰文: 来稿
出版:更新:

随著《施政报告2021》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可以预见香港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间,将再次进入基建工程蓬勃发展阶段。而近期,社会亦对未来基建项目的执行方式产生热烈讨论,有声音提出,鉴于本港业界在过往十余年间大型工程中出现的超支和延误等问题,应当引入香港以外的公司和人员直接负责香港未来基建项目,大有不“换血”不足以解决问题之势。

撰文:“香港新方向”工程专业召集人、特许工程师(香港及英国)张欣宇

“北部都会区”的提出,可以预见香港未来将再次进入基建工程蓬勃发展阶段。(《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图片)

可是,大型基建项目如何在交付过程中保证工期和预算符合计划,是世界普遍面临的难题,背后涉及的种种因素颇为复杂,未必能过分简化为“换血”的问题。

实际上,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本地工程专业服务向来是香港在全球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推动社会、经济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香港在工程及基础建设方面的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三。与此同时,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最新公布的2020全球竞争力报告也指出,香港基建在全球排名由22位上升至14位。

港府报告统计也显示,国际上对于香港卓越的工程服务输出需求殷切,除了西欧和北美市场,近年许多亚洲国家为配合经济快速增长(如印度及印尼)急需改善国内基础设施(如港口、住房和城市规划等)也令香港工程企业国际业务稳固增长。内地和澳门同样也是香港建筑设计、工程及测量服务输出的最大市场。以铁路为例,港铁公司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品牌,在北京、深圳、杭州、澳门及成都等城市均有具相当规模的业务,其中港方占股49%并主要负责日常运营的京港公司,在北京运营超过25%的地铁网络,雇用过万名员工,常年得到当地政府嘉奖。由此可见,香港在世界各地均有参与各类大型基础建设,其高质量专业的服务不仅获得广泛认同,香港工程专业服务的高效和可靠性也处于世界前列。

“香港新方向”工程专业召集人张欣宇认为,接著全新基建潮,香港应当信任自己的人才,重建工程业界口碑。(资料图片)

然而,盛名之下的香港工程在本地市场近年来却波折不断。在2008年时任特首曾荫权执政时期推出的“十大基建工程”,在项目交付期间,大部分均出现颇为严重的延误,工程拨款不断追加,沙中线项目的工程质量甚至屡屡爆出丑闻,对整体社会民生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这些项目涉及不同的业主单位,几乎涵盖了全港乃至全球范围内大多数知名的建筑设计所、顾问公司和承建商。可以不夸张地说,整个香港建筑工程业,在过往十余年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和信心危机。

这个整体行业性的挑战,可以回溯至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随后的经济下滑。当时的严重不景气,导致本地市场基建工程发展萎缩和停顿,亦造成了在接近整整十年内(1998-2008),业界大量人才流失不返。直至“十大基建工程”出台后,2013年各项大型工程集中上马,项目之多规模之大,又令本身元气未曾恢复的专业人员和劳工市场均出现明显短缺。

从宏观上分析这个问题则不难发现,如果市场行情骤升猛降,项目太多容易导致超支和引起质量问题,项目太少则又直接影响业界生计和发展。“香港新方向”认为,政府在提出北部都会区概念之后,应尽快制定相配套并具前瞻性的基建发展蓝图,为未来社会需求及新兴科技趋势及早作部署,并透过确保本港工务工程量稳定,以纾缓业界“饱死、饿死”的长期问题。

“香港新方向”认为,政府在提出北部都会区概念之后,应尽快制定相配套并具前瞻性的基建发展蓝图,为未来社会需求及新兴科技趋势及早作部署。(资料图片)

在正视本港建筑工程业界过往十年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之余,公道来说,亦应当见到,过去十年也恰恰为香港培育出一大批具实战经验并真正从挫折中成长的中青代专业人士和管理人才。这批人不仅不应该被视为要被“换血”淘汰的弃将,反而是香港宝贵的人才储备。经过前人的努力和奋斗,香港已由高速增长步向优质发展。接下来香港北都会区的宏图大计,正正应当是新一代香港专业人才施展自我的最佳舞台。香港新方向认为,我们应当信任香港自己的人才,通过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推动进步、创新的工程设计,不仅能为下一代建立更好的家,更有条件可以在过程中引领新的国际标准,再次重建香港业界的国际口碑。

香港向来备全球人才青睐,不仅收获了大量的知识、经验、机会及财富,更关键的意义在于,本地精英通过与全球人才的互动,拓宽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本地竞争力,这才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所谓“换血”思维除了并不客观,未能做到对症下药,更是急功近利,无利长远。业界领袖和代表、政府乃至社会大众,均应更主动呵护和培养本地人才,爱惜和支持来之不易的本地品牌,这才是真正热爱香港,对我们共同的未来负责的态度。

香港新方向: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医生、校长、大学教授、教师、社工、心理学家、记者、导演、资讯达人、会计师、银行家、企业家等等。虽然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拥有一份真正热爱香港的家国情怀,以及愿意实事求是去作出改变的实干精神。矢志倡导有为政府,打破资本垄断,重建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真诚交流和信任互利,为香港寻找一个新方向。

(文章原刊于《FT中文网》,《香港01》获作者授权转载,内容经编辑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