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1|十年又十年 北部都会区建设应“快马加鞭”

撰文: 杨滢玮
出版:更新:

“新界的发展不是‘今天’的问题,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曾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现任深圳市决咨委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的张克科如是评价特区政府上周三(10月6日)公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下称《发展策略》)。他强调,这迟来了近30年的港深接壤地区的规划“是欠债还钱的问题,是还愿的问题,是新界人民跟上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问题。”

《发展策略》成为特首林郑月娥上周三(10月6日)发表本届政府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的最大亮点。然而,这一围绕新界北、涉及香港近三分一土地的大型规划,其实早于八十年代就有雏形。新界北区的“从零到一”,香港走了三十年之久,已经失去了太多。港府既要以此为鉴,更要加速前进,尽快制定具体时间表、细化措施、落实建设,逐笔还清欠香港人的债。

落马洲河套区的发展早于1992年已开始讨论,但竟到了去年才平整地块。(资料图片)

港深融合早有计议
回归却成“暂停键”

张克科虽是内地专家,但已参与研究及推进港深边境合作逾三十年,对新界北发展历程了如指掌。他忆述,早于1985年,港深两地确定建设皇岗口岸,同时也规划了深圳河的治理及梅沙口岸的建设,深港合作开发新界北的故事就此“开篇”。

1991年,张克科调任至深圳市政治协商会议(下称深圳政协)机关任处长,政协委员中有十二位来自香港,当中便有“皇巴士大王”、新田乡事委员会前主席文伙泰。应文伙泰邀请,张克科展开深港边境合作规划研究,又多次与中央及地方政府各层级的领导人会面,论证发展的可能性。翌年,团队已首次提出结合福田保税区和河套地区的地缘优势,建设7.9平方公里的“深港跨境科技园”的蓝图,“我们都觉得,这个事情等香港回归后能做。”

香港回归后,深港合作发展新界北却遇到了政治阻力。(罗国辉摄)

然而,张克科等人太过“乐观”,没想过香港回归之后,竟会遇上政治阻力。

“(香港)以陈方安生(时任政务司司长)为代表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按照国际法划了土地,所以(1997年)7月1日后,河套就是香港的土地,深圳不能来这里谈开发的问题。”张克科无奈叹道。他和他团队本来已就确认土地的权属和法律问题,邀请时任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做法律顾问,并争取到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的同意——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可惜,特区政府还是以“区隔思维”一票否决。

从那时开始,新界北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

卅年停滞、廿年发展
香港还有多少个十年?

又过了10年,到了2008年,随著深圳经济腾飞,时任特首曾荫权才在《施政报告》当中提出“港深国际大都会”战略概念,同时释放2400公顷边境禁区土地、公布“落马洲河套地区”建设。眼见港深出现“合作苗头”,文伙泰在政府公开咨询的论坛活动中发表《香港与深圳“一河两岸”合作与发展的新思考》(下称《一河两岸》)一文,从港深合作的角度规划河套区以东的地区,并清楚勾勒出地图(下图),正式为新界北发展指明方向。

深圳市政协研究团队在2008年配合“港深都会”政策,围绕香港新界北发展提出“一河两岸”开发概念规划,其中E区便是河套区域。(受访者提供)

如果将文伙泰的《一河两岸》与是次港府的《发展策略》作比较,不难发现,后者提到的“两城三圈”,即“港深紧密互动圈”、“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下图)的功能,其实与《一河两岸》规划一脉相承。

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特区政府提出的“两城三圈”概念,与“一河两岸”概念 一脉相承。(资料来源:《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张克科在访问中把文伙泰的文章授权《香港01》刊登,并说:“如果你们媒体有版位,可以全文刊登,文章到现在还适用。”——“至今仍适用”的肺腑之言,不免折射出香港规划发展的“龟速”。

这种“龟速”在河套区发展可见一斑。由2008年提出发展以来,直至2017年,港深政府签订《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土地业权问题解决,河套区的发展才正式开始。到去年底,河套区终于平整了土地,得以进行第一期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工程,此时距离张克科等人于1992年提出的“深港跨境科技园”构想,已过了将近三十年。

新界300多公顷,包括交通欠账、产业欠账、社会生活欠账和民生问题欠账。(特区政府)现在就是还债!
深圳市政府智囊、深圳市科技局前副局长张克科

“亡羊补牢”,更应“快马加鞭”

“新界300多公顷,包括交通欠账、产业欠账、社会生活欠账和民生问题欠账。(特区政府)现在就是还债!”见证深港跨越重重关卡“迈出一步”,张克科评价《发展策略》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虽说是“为时不晚”,但既然是“亡羊补牢”,更应“快马加鞭”。然而,特首林郑月娥出席港台节目时却指,“北部都会区”以二十年时间发展是“务实的时间表”。三十年停滞后,又是“二十年”,立法会议员都不太满意。工联会黄国健在《施政报告》答问会上表示对二十年的“鸿图大计”感到“不太踏实”,而民建联刘国勋期望,十年能基本完成建设,十五年便能成熟运作。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指出,新界北区的发展速度与《前海方案》、《十四五规划》是脱节的。(卢翊铭摄)

“我们以前发展新市镇,十年做‘十大基建’,短时间可以做那么多......今天有什么理由不能在十年内做好北部都会区?”刘国勋在接受《香港01》访问时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强调,现时新界北区的发展速度与《前海方案》、《十四五规划》脱节,前海在2035年要完成扩区的阶段性目标,而洪水桥最后入伙还需十七年时间,即最快亦要2038年,如果再加上其他新区建设,“起码最少要二十年”。

立法会议员们的“心急如焚”乃情理之中。要求政府立下具体承诺和加快进度,皆因过去政府欠缺“管治效能”,社会信任早已跌至冰点。“北部都会区”提出后,社会支持声音占多数,或许是这么多年来,难得有一事令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议员们当然希望“乘势而上”,做出成绩。但这只是开始。掌声过后,有很多具体措施需要细化和深化。冀特区政府早日兑现承诺,“还清”这笔“债”,莫辜负港人下一个“三十年”。

相关阅读:

施政报告2021|北部都会区的提出 港深融合“欠债还钱”的开始

施政报告2021|港府终认“港深融合”的必要 如何建设是大考验

施政报告2021|“北部都会区”的前身——13年前“一河两岸”的构想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286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1年10月11日)《北部都会区的提出 港深经济融合“欠债还钱”的开始》。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