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教建议胡志伟视像奔丧——很不“智慧”的智慧监狱
早前因涉嫌煽惑他人参与七一游行及“35+初选案”而被还押的民主党前主席胡志伟,今早(5月7日)获高等法院以“人道理由”批准短暂保释,让他今晚出席父亲丧礼。此前,胡志伟曾向惩教署申请外出奔丧,但据报署方以保安为由拒批,又称当局近年致力发展“智慧监狱”,而“视像讯息传输”更是主要范畴,故建议由惩教职员以此方式代为“瞻仰遗容”——结果引起社会极大抨击,除了批评署方“不近人情”,也质疑当局滥称“智慧监狱”。
披上电子化外衣 并不代表走在时代尖端
在资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被指创科发展落后周边地区的特区政府,近年无疑力争上游,扬言打造“智慧城市”;然而,不知是认识的问题,还是执行的问题,香港离“智慧城市”似乎还很远,但有趣的是,港府似乎以为只要为某些项目披上电子化的外衣、加上“智慧”两字,就代表已经走在时代尖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以“电子消费券”伪装的“全民派钱”是一例,惩教署近日以“智慧监狱”为由建议胡志伟“视像奔丧”又是一例。
无可否认,惩教署近年的确致力发展“智慧监狱”。例如2017年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在首份《施政报告》提出以“创科技术”提升执法能力,而“智慧监狱”就是其中一个主要项目。事实上,惩教署早于2016年获上届政府拨款3.5亿元发展“综合惩教及更生管理系统”,为“智慧监狱”奠定基础;至2019年,署方再向立法会申请约2.2亿元拨款,率先在壁屋监狱装置电锁保安系统,甚至配备具有面部辨识功能的闭路电视。可以说,港府不遗余力。
那么,具体而言,到底何谓“智慧监狱”?根据保安局于2019年向立法会提交《惩教署“智慧监狱”发展》文件,当中提及四个“智慧监狱”的理念,包括智慧管理、推行工序创新、培育惩教人员和优化更生人士融合社会能力,以及智慧型院所设计。不难看出,这四点理念所专注的是以科技优化监狱的内部管理,包括以电脑系统管理在囚人士的日常事宜、监狱的建筑物管理等,借以提升院所的运作效率。
“智慧监狱”是为提升管理效率 “视像通讯”当今绝不“智慧”
不过,观乎是次“保释风波”,惩教署所建议的“视像丧礼”,似乎与“智慧监狱”的发展理念“风马牛不相及”。即使惩教署及后发表声明解释指,“署方致力发展智慧监狱,传输视像讯息是其中一项主要发展范畴”——但有关说法未免过于牵强。确实,保安局文件曾经提及惩教署将会引入“影像分析及监察系统”技术以“发展智慧管理”;然而,这项技术并非单纯的“传输视像讯息”,而是系统会把在囚人士预设的行为模式及闭路电视所收集的影像作对比,以侦测在囚人士是否进行异常行为,防止他们作出违纪或自残行为。
再者,“智慧监狱”当中的“智慧”一词,是以新兴科技作基础,在定义上要具有感知系统、数据采集、人工智能计算等技术。简单而言,“影像分析及监察系统”即为一项“智慧”技术,能够收集在囚者的行动数据,将其存入数据库,再根据数据作出决策。
况且,以视像通讯的技术早在二十世纪初已经存在,而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阻隔社交距离,诸如Zoom等视像通讯系统也已被全港市民广泛使用。这不但与“智慧监狱”的定义大相迳庭,而且其实一点也不新鲜,但惩教署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强调这是首次建议在囚人士“智慧奔丧”——恐怕是误解了“智慧监狱”乃至“创新科技”的真谛。
智慧监测齐备 容许保释绝非难事
惩教署称,“经保安评估后,为保障惩教人员、在囚人士及公众人士的安全,署方决定不批准有关申请。”但惩教署口中的“保安问题”是否严峻得不可让胡志伟外出一天半天?且不论胡志伟会否在外出时有任何“异常行为”,若惩教署有此担忧,大可使用他们真正的“智慧”技术协助,如“智慧手带”。事实上,惩教署早在2019年向外公开“智慧手带”的应用,手环更内置“维生指标监察系统”及“移动及位置监察系统”,在囚者一经戴上根本无法擅自除下,而惩教人员亦可利用两项系统掌握在囚人士的心跳率及其移动位置。
另外,惩教署过去曾经多次安排在囚者外出奔丧,如果能够配合“智慧手带”等设备,相信安排胡志伟保释外出实非难事。例如杀害并肢解援交少女王嘉梅的凶手丁启泰,曾经被锁上手铐及腰缠铁链,被惩教署和警方重案组押解至殡仪馆——若一名“甲级重犯”都可符合保释资格,向来表现温和而又未被定罪的胡志伟,理应具备外出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联合国囚犯待遇最近限度标准规则》第70条,“只要情况允许,应批准囚犯在护送下或单独前往身患重病的近亲或任何其他重要的人的床前或参加近亲或其他重要的人的葬礼。”法律不外乎人情,负责是次胡志伟保释申请案件的高等法院《港区国安法》指定法官杜丽冰,最终亦以人道理由批准胡志伟有条件保释外出,到灵堂送别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