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才是王道 企业责任只是公关手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当普罗大众谈及“企业”时,总会又爱又恨。商贾巨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却因为利润主导,有时难免过于势利。近年,不少企业重视品牌形象及声誉,冀与顾客创建长期关系,那么,ESG (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中强调社会责任的面向,会否只是公关手段?
相关文章:
据德国汉堡大学气候系统科学学系博士生张婷婷(Tracy)的观察及了解,上市公司总会在年报、上市文件谈及ESG,“不过,披露归披露,现时政策上并没有特别规定企业要符合什么指标才算‘合格’。商界关注ESG,除了因为要向公众披露相关资讯外,公司商誉也是一大考虑,个中分别在于:究竟企业是为ESG的理念而愿意投放更多资源,还是认为公司只要将相关项目罗列出来就算‘大功告成’?”
三色回收仅属初阶 商界源头减废始能解症结
若要商界积极参与及推动ESG,不得不考量其“回报”。张婷婷认为,商家主要目的是赚钱,若公司愿意推动环保项目及发展环保科技,政府政策却未能配合及提供补贴,最终回报较低,自然难以吸引商家投放资源。当然,若论回报不一定是金钱,可以是对公司将来发展有帮助、构成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她笑言,如果不介意没有补贴或直接回报,那他们应该是社会企业,而不是商业机构了。
张婷婷续指,对比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如日常的废物回收、减少厨余等),商界在ESG的影响力更大。以能源为例,商厦的耗电量及碳排放量甚高,但港府的气候政策蓝图不外乎向电力公司出手,甚至单纯以为就此达到2030年的减排目标,惟政府很少提及确实的减排时间表。
那边厢,作为投资绿色企业的维港投资永续科技项目负责人郑嘉泳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香港在三十多年来,环保概念仍停留在三色回收,未能解决问题“症结”。他们投资绿色企业的策略,是以“替代品”取代塑胶产品,因此,他们决意在流水线的上游入手,达致真正的环保目标。
(节录)
上文节录自第262期《香港01》周报(2021年4月26日)《利润才是王道 ESG只是公关手段?》。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