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主旋律”的主旋律作品 扶贫剧《山海情》怎折服年轻网民?

撰文: 卢伟文
出版:更新:

讲述上世纪九十年代宁夏西海固地区移民搬迁、福建对口援助、乡民在漫天黄沙的戈壁滩上建设新家园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内地播出以来,广受好评,影视评论网站“豆瓣”上的评分起手式从9分起跳,之后继续上扬,目前稳定在9.4分,反映审美标准较为刁钻的年轻网民也被其深深折服。

对于一出“主旋律”扶贫剧来说,这一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了解国情的都知道,2020是内地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过去数年,全国上下一盘棋,地方领导为了响应号召、达成指标,拖着、拉着、拽着也要让你脱贫,为此还闹出过不少笑话。如今“死线”抵近,总结盘点扶贫成果既是水到渠成,影视创作也紧跟主题而陆续出台。

(《山海情》宣传海报)

这便是内地扶贫剧在2020年扎堆涌现的背景。从西北地区的《山海情》、《一个都不能少》,到内蒙古草原的《枫叶红了》,再到西南边陲的《花繁叶茂》、《阿坝一家人》;从齐鲁、燕赵大地的《最美的乡村》、《书香遍地》,到湘西的《江山如此多娇》,再到东部的《梦想开始的地方》、《我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带笑颜》等,这些剧的取景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内容更触及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因时、因地制宜的国家政策,生怕出现漏网之鱼。

作为一部主旋律扶贫剧,《山海情》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山海情》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当地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其极度恶劣的环境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orld Food Programme)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种宏大的、刻骨的贫穷构成了整部剧的起点,其后的矛盾和冲突也由此展开。

聚焦移民搬迁过程

由于西海固地区贫瘠的生存环境,当地政府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实施“移民吊庄”的政策。“吊庄”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像吊臂一样挪动集装箱,将山里头那些不适宜居住的村庄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这一过程说起来容易,真正去做就会发现困难重重,《山海情》就聚焦于一个叫涌泉村的移民搬迁过程,讲述和呈现个中迂回曲折的故事。

在第一集中,编剧透过几名吊庄移民因受不了苦而往回跑的情节来突显矛盾,一方面,移民安置地虽是平原,却是一片寸草不生、没水没电的沙子地,一切须从头来过;另一方面,涌泉村虽然穷苦,但至少有祖祖辈辈留下的一点家底,浑浑噩噩过下去似乎也“没有问题”。

但什么叫“没有问题”?在剧中,编剧用一些日常生活的具象呈现了无法承受的贫穷:三个兄弟合穿一条裤子;三餐都只能吃洋芋(西北地区对薯仔的称呼);平时的饮用水是苦的,一年只能洗几次澡;村民为了一个水窖、一头驴就能把女儿许人⋯⋯这些细节不仅是历史的真实,亦是绝好的冲突铺垫……(节录)

上文节录自第253期《香港01》周报(2021年2月22日)《违反“主旋律”的主旋律作品 扶贫剧《山海情》疫下脱颖而出》。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53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香港需要怎样的财政司司长?

骆惠宁新春讲话 “变与不变”深意,港人听懂多少?

终审法院拒允国安嫌犯保释 黎智英保释案的标志性意义

走进低“肉”望社会

茫然人生的灯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腊斯多噶哲学

退休教师悉心营造 浪猫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