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外地医生|请林郑看清问题——“战场”在于医疗霸权和保护主义
特首林郑月娥昨天(2月4日)到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答问大会,表示将向现届立法会提出五大立法建议,当中包括向立法会提交本港早已“研究再研究”的《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以容许经外地培训而本身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医科毕业生,返回香港公营医疗系统工作。林郑月娥为此恳请医学界支持有关工作,又重申特区政府不会“跪低”,并希望现届议会能够支持方案。缠绕多年,政府终下决心引入外地医生以纾缓人手紧缺,固然值得肯定,但仔细咀嚼林郑之言,似是将问题归咎历届议会阻碍,却未能触及根本——根深蒂固的医疗霸权和保护主义,以及对个别地区的傲慢与偏见,难免落得治标不治本的结果。
追本溯源:阻力在于立法会还是医疗界?
医生短缺并非新鲜议题。据食物及卫生局呈交予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今日(2月5日)讨论文件,本港人均医生比例是500位市民由1名医生照顾,远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如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英国(3.0名),医生负担可想而知;当局进行“医疗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为推算基准年的初步结果)甚至显示,至2030及2040年,将分别缺少1610名及1949名医生。值得一提的是,鉴于医生人手长期不足,公院轮后时间早已不断上升,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这一年多内更为严峻。
尽管过去数度“闯关”开放外地医生来港免试执业失败,林郑昨天突然表示将向现届立法会提交《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又藉重申当局“不会跪低”以表明决心,并谓议会早已回复正常,希望议员大力支持。此举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是,特区政府一直以来所无奈“跪低”的,从来不是立法会,而是医疗行业当中的“潜规则”;当林郑以为可以藉著“香港永久性居民”打开医疗霸权和保护主义的缺口,却不知问题根本不在于此——可以说,尽管枪已上膛,但却未能找到“战场”。
但其实,林郑又岂会不知“战场”在何处?立法会早于2016年审议旨在改革医务委员会的《2016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而当中有部份建议有利开放外地医生来港执业,但被时任医学界议员梁家骝单人匹马“瘫痪”了议会。然而,议案并非不获民主派支持,例如时任民主党立法会议员何俊仁曾言,放宽海外医生在港执业,不仅可增加医委会的问责性,当有限度注册医生来港执业期限由一年增至三年,更会缓解公院人手不足。
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便以“谴责”、“遗憾”等字眼狠批梁家骝,又扬言“场仗一定要打”,可见她并非不知问题所在。然而,当时义正严辞的政务司司长,后来坐上特首之位,却屡屡碍于医学界反对及社会争议,不敢触及根本。
回归初心:“港人专医”or“择优而取”?
正如林郑昨日在立法会所言,是次建议并非“大胆”之举。其“不大胆”之处在于,建议引入的医生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以期社会不会有太大争议,而医学界也不会有太大冲突。
确实,无论从操作的难易程度,还是从特区政府一向惯用的“和稀泥”手法来看,以“香港永久性居民”为引入前提、类似“港人专医”的方案都是再适合不过的选项。“港人专医”是一个以移居海外港人及其第二代为对象的输入专科医生计划,最早由公务员事务局前局长、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名誉教授王永平提出,他认为这样便能较能消除市民对输入内地医生的疑虑——因医生的资格,是来自与香港医疗体制相近、水平相若的地方。
但问题是,如何保证“海外”皆于本港医疗制度相近、水平相若?若港人医生来自海外的欠发达地区,香港业界、社会又会否接受?由此可见,除排斥更激烈的竞争外,反对输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对内地医生的偏见,先入为主地认为内地医生的专业水准欠佳。
然而,为何需引进外来医生,仍须回归“初心”——为的是增加本港医生人手,同时保证医疗质素。本港医疗水平固然相当了得,但不应因行业利益而排斥竞争,更不应因对内地的偏见而盲目抵触此计划。这不但会阻碍治疗水平进步,更是视患者权益于不顾。
若真像业界所言,要保障医生的专业能力,便应择优而取,任人唯贤才是。若将“优”与“贤”划定地区、规定身份,便只是偏见与傲慢,而非对市民生命健康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