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救亡.二】零团费、低过成本价成乱象 不是吸客是赶客?

撰文: 黄舜炀
出版:更新:

香港旅游业在疫前已受内忧外患所困。即使全球旅游总人次和全球旅游总收入在疫前持续增长,但“去中介化”的旅游热潮已在打击一直以来享受“高量低值”盈利模式的本港旅游业界。除此之外,本港的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业界内部结构僵化,和“零团费”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都在透支本港的旅游声誉。即使疫情“融冰”,十几年来都没有变化的香港旅游景点,还能吸引旅客吗?

承接上文︰【旅游业救亡.一】疫前已受内忧外患 要求生更应重整产业链

景点乏善可陈 产品开发不足

翻查旅发局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十年前出现在香港旅游宣传广告上的太平山、尖沙咀海滨、油尖旺消费街仍占据热门旅游景点的头几位(见图四),反映香港的旅游资源开发明显滞后,没有新的旅游景点吸引“回头客”。

麦磊明认为,每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一个地方的旅客数字不能永远上升,“比如(杜拜)帆船酒店落成初期‘惊为天人’,每个人都想住,但现在还有人讲吗?新产品推出,它的吸引力自然下降。香港正经历‘目的地生命周期’(destination life cycle),(访港旅客人次)由1950年五万到现在几千万,但迟早都会跌,在疫前有增长已经偷笑。这是人性,你不会一年去同一个城市两三次,特别是对长途旅客来说,香港只是一个城市,很难会飞十几个小时来香港几次。所以经常往返香港(的旅客)往往是(来自)广东省周遭城市。香港这么小,旅游数字会跌是必然的,要增长不能够只靠购物。”

(香港01制图)

“即使政府经常标榜香港是‘盛事之都’,但前阵子却遭审计署批评。”审计署在去年11月发表有关《香港旅游发展局:推广旅游的工作》报告指出,部份大型活动的旅客参与比例持续偏低,例如“香港电竞音乐节”的旅客参与度年年下降,由2017-18年度的9%降至次年度的7%。另外,旅发局就活动的宣传、推广开支与活动认知度呈反比,比如“香港美酒佳肴巡礼”的市场推广和宣传开支由2017-18年度的1,230万元增加至次年度的1,950万元,但期内该活动的认知度却由33%减至28%。

事实上,“盛事之都”此旅游品牌形象可以追溯到2009年和2010年,当时政府先后推出“香港美酒佳肴节”、“香港龙舟嘉年华”、“万圣狂欢月”、“缤纷冬日节”及“新春节庆”等活动。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政府仍然沿用这些“盛事”作为旅游产品(见表一),即使有意跟随近年国际的电竞热潮举办“香港电竞音乐节”等新活动,但未能吸引更多旅客参与。正如麦磊明提到的“产品生命周期”,香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乏善足陈”,旅客自然对再次来港旅游失去兴趣。

(香港01制图)

业内结构僵化 难以开拓客源

更甚的是,不单政府在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上“停滞不前”,旅游业界亦欠缺主动性,未有抓住“体验”深度游等未来发展趋势,而且业内结构僵化,难以开拓客源。麦磊明认为自“个人游”渐趋普及,本港的旅游和零售业一直享受其带来的“红利”,“愈少团体旅游更有利于购物活动,因为‘个人游’可以自行安排时间和地点,购物的时间不受行程限制。”可是,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依赖免税港和“购物天堂”的固有优势─商品琳琅满目、店舖营业时间长,更重要的是,能最快购得最新的科技产品和潮流商品。香港旅游业缺少变化,究其原因,不外乎“商业利益”。

麦磊明指出,“现在的旅游趋势是‘参与’和‘体验’,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做?比如泰国成功推广体验式旅行团,旅客可花半天学烹饪。但你听说过游客来港学做中式菜吗?其实教人做菠萝油都可以的。”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麦磊明认为,“体验”式深度游未能在港普及,往往跟香港人“在商言商”的心态不无关系。

他称,“香港人‘在商言商’,面对租金高、人工贵,最主要的考虑是生意能不能赚钱?比如搞深水埗深度游,可以发达吗?可以上市吗?可以赚大钱吗?保证做不到。因为这种旅游形式仍然是劳动密集模式,要找人带团,一团最多十多人。”

“旅发局之前有个本地游项目,带人吃面,怎料被揭发邻店卖68元,你卖368元,被人骂很贵、‘揾笨’。”他解释,“其实导游带你吃一碗面,不只是吃,还会介绍做法和店舖历史,这就是所谓‘体验’旅游。旅客不单纯追求吃喝,有好奇心,喜欢学习,这都是可以赚到钱的商机。”他续称,“300元一个(游客),一团十多个,能赚到多少钱?要上市、要发达,就要3,000名导游,每日带两团,一团带两日,这是不可行的”,“做这种(深度游)是要有心,不要想发达。这就是最大的挑战,一般旅行社都不想做。”

昔日香港靠“高量低值”的购物团,将内地访港旅客载到土瓜湾购物。 (资料图片)

旅业乱象频生 透支香港声誉

要吸引更多旅客来港,香港自然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和名声。但问题是,业界用来接待主要客源─内地旅客的方式往往“乱象百出”,不断透支香港的旅游声誉,导致来港的内地游客不断减少。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酒店及旅游系首席讲师黄家荣认为,“内地人来香港的数字会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批内地人来过香港以后,觉得不用再来。而要在13亿人当中不断轮转,就要等第二批有钱旅游的(内地)人来港。事实上,吸引回头客的成本比吸引新客的成本较低,都是‘知头知路’。”可是,本港部份旅行社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只注重“高量低值”,甚至以“零团费”和“低过成本价”的旅行团作招徕,久而久之,“回头客”只会愈来愈少。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酒店及旅游系首席讲师黄家荣指出,吸引回头客的成本比吸引新客的成本较低,可是香港的“回头客”愈来愈少。(资料图片)

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理事长梁芳远指出,以往香港旅游业的“乱象”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旅行团收费低于成本价;二是挂牌公司和本地旅行社的收费不一,“成本价为5,000元的旅行团,旅行社开价3,000元来吸引顾客。为了回本,就会叫导游带他们购物,‘唔买唔准走’。更有甚者,还会要求导游‘买团’,将旅行团的成本转嫁到导游身上,迫旅客消费购物。”

梁芳远解释,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内地客源较多,旅行社会将内地市场独立成部门。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入境团,往往需要由部门的市场策划先进行调查,然后设计行程,并提供报价,再联络目标市场的旅行社。如果双方认为产品方案合理,就会在当地的旅行社“挂牌”。因此,除去旅行团食、住、行等费用和旅行团服务费─领队、当地导游、旅游车司机及旅行社相关人员外,团费还包括本地旅行社的营运费用─如产品设计、市场策划、对外联络、客户服务、内部行政等,以及“挂牌”旅行社的额外收费。

大型网上旅行社可向航空公司和酒店争取优惠价格,小型旅行社的议价能力及竞争力较弱。图为疫情严峻期间旅行社需暂停营业。(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她举例说:“比如团费每人5,000元,包括10%至20%的本地旅行社营运费用,然后‘挂牌’旅行社亦会向旅客收费,比如2,000元的机票成本和1,000元左右的营运费用等,(旅客)总共(的开支)可能达8,000元左右,还没加每人全程的旅行团服务费500元。”

她续称,“以往时常发生导游不管旅客的投诉事件,旅客告称已支付旅费,但两地旅行社的收费不一,可能香港这边是‘零团费’,但当地旅行社却额外向他们收费。这些‘乱象’都在不断透支香港旅游业的声誉。”她笑言,有内地官员的亲戚曾参加香港的“低价团”,结果几天内被导游带到土瓜湾“购物”,自此对香港留下不好的印象,说以后不再来。

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理事长梁芳远(左二)指出,香港旅游业的“乱象”是透支本港旅游声誉的其中成因。(资料图片)

这种追求“高量低值”的行业生态,也导致市民对旅游发展有所保留,黄家荣形容,“当时土瓜湾一带有大量旅行团和旅游巴堵塞道路,影响当区居民生活。在旅游发展的理论上,如果本地人不支持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很容易会衰退。旅行团看到本地人‘藐嘴藐舌’,自然会传出去,下次就不会再来。”

观乎旅游发展局和旅游业议会公布的数字,内地市场无论是自由行和入境团,从2014年以来一直萎缩。及至2017至2018年,受惠于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相继落成,访港人数才回复至2014年的水平,惟入境团数量始终未能回升(见表二)。

(香港01制图)

当本港的旅游业受困于上述问题,内地的免税区却相继落实,冲击本港免税区的地位,像2011年起实施的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在去年6月推出新措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由每年每人三万元(人民币,下同)放宽至十万元,并取消单件商品免税限额规定,更新增包括酒类、手机等七大类免税商品。根据海口海关资料,受惠于政策放宽和疫情引致的出国限制,去年首11个月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总额达232.2亿元,较前年全年134.9亿元升逾70%。

香港旅游业面对内忧外患,如果政府和业界仍只是期望能回复至疫前的状态,而不抓住旅客的需求变化而作出改变,本港旅游业只会逐渐失去竞争力。“以前一车一车旅客来港消费的画面很难重现;导游或旅行社赚佣金的时代也会过去,现在内地旅客会直接上网购物,不需要来香港。”黄家荣指出,“香港旅游业在疫情爆发前早就走下坡,未来我们需要接受一个现实,就是香港旅游业不论是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都需要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

上文节录于第249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18日)《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游业亟待救亡》。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49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全网封杀特朗普 左翼资本强势反攻右翼民粹

祝福抑或诅咒?西方民主能否通过科技的试炼

迁移社交媒体平台 不如取回资讯自主权

公帑怎么用 市民来决定 公民社会怎能没有参与式预算?

对话方方:被极左撕裂的中国需要包容

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游业亟待救亡

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数皆成“欧洲之最” 英国疫情何以愈演愈烈?

发展蹉跎多年 今终拉开序幕 北环线沿线住屋,谁来居住?

【科技.未来】满足五大关键需求 固态电池或助电动车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