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中国面临国际国内大小气候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不仅没有放缓,反而愈演愈烈,其所引发的大萧条也加速了世界格局转变的进程。而除了疫情这一因素,“中国”本身也是2020这非常之年的另一重要因素。
回望一年前,所谓“2027年中美经济地位互换”预测还受到不少质疑,而今这不仅愈发成为共识,且“中国的政制和治理模式”等关乎发展道路的讨论,都已然成为核心舆论议题—而这些世界的转变,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1989年“六四事件”后,时任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那个历史关键节点,基于之后的东欧剧变等“国际大气候”以及国内改革开放之后政改诉求愈烈等“国内小气候”,制定了国家发展的方向。而今新冠疫情惊诧全世界,欧洲、西太平洋、北美各方皆意识到求变的必要。中国面对“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又一次巨变,且适逢中共建党百年,庶几到了再次审慎研判时局的时刻。
更看重利益的欧盟
由欧洲讲起,由于各国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处于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最顶端,对贸易的高度依赖使其在全球萧条的情况下步履维艰。是以其最大的诉求便在于经济,在于如何就经济问题尽快达成各种相关协议。无论是去年8月与越南敲定的《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EVFTA),还是拖沓多年后终于在12月完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又或是自英国脱欧之后一再波折的《英欧贸易和合作协议》(下称《英欧协议》),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当中又仅有中国有足够体量、经济增长力和政治魄力为欧盟提供复苏所需的外部动能。是以,扩大“快捷通道”等机制,扩大欧盟从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所能摄取的益处,加速中国、欧洲两大市场经济融合,便皆成了未来数年欧洲政商各界的必要工作。
诚然,对华态度一直是欧盟内部分歧的一大来源。在12月下旬时,仍有法国外贸投资部长李斯特(Franck Riester)以“没有得到中国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足够承诺”相胁,建议巴黎不要签署中欧协议。但这种谈判完成前的必要姿态,只是民选政府政客的惯例工作,一如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在《英欧协议》签订前需一再表示英国不会在主权问题上让步,也一如欧盟在与越南签署自贸协议前,不忘谈及越南“政治犯”的问题。
欧盟2019年时拒绝了中国“联合抗美”的意见,没有与中国站在同一战线;也没有基于传统的美欧关系,展开与美国联合发起贸易战对抗中国的进程。这就已经很清晰地说明一个事实:谁能给欧盟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谁就能为欧盟带来最大的政治利益,而这也就是欧盟将力推合作的方向。
至于西太平洋局势、中美关系、中国眼中的“时局图”,以及国内的“小气候”将会如何?更多详情请阅读《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上文节录自第247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4日)《展望2021 中国面临国际国内大小气候》。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