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洪对话.上|读懂就业不足数字 香港劳动市场面临何种危机?
政府统计处上月中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至10月经季节性调整失业率维持6.4%,就业不足率维持3.8%。数字没有发生变化,能否说明港府有效缓解失业问题?如今第四波疫情来袭,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黄洪估计,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突破7%。如何纾解失业人士及其家庭所处的困境,成为摆在港府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就此,《香港01》与黄洪教授进行对话,探讨如何认识当前的失业率与就业不足率,以及香港劳动力市场正面临怎样的危机。黄洪认为,不能单一地透过比率分析香港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而要通过具体的数字变化,对失业及就业不足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他指出,香港正在出现的新隐患,即劳动人口下降,其中以中年青年人为主力,这或导致抚养比上升。此外,黄洪批评政府过于关注比率,忽视了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我们应该关注数字背后的这些人:有多少人?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在劳动力市场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
香港01: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的数据,当前香港的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分别维持在6.4%和3.8%(图一),这些数字折射出香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何种问题?
黄洪:我们不能单一地去看失业率或就业不足率这些数字。看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要关注三个数字:劳动人口、失业和就业不足人数。要整体地而非单一地去分析。另外,分析数字的重点不是看比例,更加重要的是了解实际数字:有多少劳动人口,有多少失业人数、就业不足人数。
香港目前的统计数字比较复杂,因为是用三个月的平均数字去计算。然而,最近几个月包括疫情等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快,每个月都有点不同,如果看三个月的平均数字就很混乱,并且滞后。
香港01:我们应该如何去读这些数字,数字背后反映出怎样的问题?
就业市场存隐患 青年劳动人口明显递减
黄洪:无论去看失业率还是就业不足率,它的分母都是劳动人口,即是用失业人数或就业不足人数去除以劳动人口,以计算出一个比例。那么,当劳动人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再去看比率就有问题。
我这次看到比较核心的问题是,自去年起劳动人口开始减少。从数据可以看到,今年7至9月的统计数字显示,香港有388.46万劳动人口,比6至8月的388.88万减少了四千多人。这是三个月的增减数字(图二)。
如果我们去看一个月的变化,5月和6月劳动人口分别增加了1.26万和2.09万人,这是合理的。因为当时正值暑假,有很多中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所以在6、7、8月劳动人口应该增加。但是8月和9月劳动人口分别减少了9,100人和1.35万人,这就不合理。
2019年整体劳动人口减少,可能是因为香港出生的人口减少,因此适龄毕业生减少,影响了劳动力市场。即便如此,与去年相比,减少的百分比大概在0.1%至0.2%,低于1%。直到2019年12月开始超过1%。这几个月以来,劳动人口每三个月都是下降2%左右。
那么,实际减少了多少人呢?2020年1月到9月,时而减得快,时而减得慢,甚至在5月、6月劳动人口有所增加。那么,为什么从去年11月、12月劳动人口会减少?可能与社会事件有关。1月劳动人口明显下降,应该与疫情有关。
香港01:一般而言,会有什么原因造成劳动人口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
黄洪: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人口增加减缓或者减少?一是适龄毕业人口减少,二是部份人选择离开劳动力市场。离开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三个原因。一是提早退休,一个五六十岁的成人本来不用退休,但因为很难找到工作,所以就不去找工作,选择提前退休。这样的人群在学术上有个术语叫做“失望的劳工”(discourage worker)。在政府的定义下,不找工作不属于失业,而是离开劳动力市场。
第二种情况是移民。今年以来大家都听到很多核心年龄——即三十几岁的中年人选择移民,离开了香港的劳动力市场。第三种情况,我认为可能存在的一种可能:雇主不想请年轻人,年轻人也不想工作,不进入劳动市场。去年开始为什么会有近万人离开劳动市场?要验证我们的推测就要看一看究竟这些走了的人,他们的年龄层和性别分布是怎样的。
查阅相关数据可看出,今年第二季20至24岁的男女合计劳动力人口从第一季的21.46万人下跌到19.61万人,减少了1.85万人。奇怪之处在于,第二季是4至6月毕业季,怎么会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呢?为什么20至24岁的劳动力会少了这么多呢?是不是移民或去外国读书?当然存在这种可能,但是有没有这么多呢?再去看55至59岁,第二季比第一季劳动力人口增加了千多人;60至64岁增加更快,多了万多人;65岁以上也在增加,而且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劳动人口达到15.73万人。通过这两组数字发现,提早退休的假设并不成立。年纪较大的劳动人口过去一直减少,现在却相反,开始上升。从去年社会事件及疫情之后开始出现这个变化。
中年劳动人口的情况也明显下降。40至44岁在第二季度减少6,900人,45至49岁减少2,800人。这些中年人去了哪里?可能提早退休,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失业了很久,选择移民离开劳动力市场。但问题在于,按理说这些人要养家,自己也要生活,应该处于失业人口当中—即是说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应离开劳动力市场。那么,40至49岁群组有将近9,700人离开这个劳动市场,这是很不合理的。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人口不断下降,若以年龄层区分,以年轻人为主,其次是中年人,而60岁以上长者劳动人口反而上升。此外,还有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口,我们都要用年龄层的分析方法去认识。
回到第一个问题。其实,从今年1月份开始,劳动力人口已经下降较快,差不多每三个月下降两个百分点,已经非常夸张。分母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再去看失业和就业不足的状况,其实更加严重,人数也更多了。
香港01:是不是较诸失业率与就业不足率,我们更应该关注实际数字?
黄洪:失业人数从1月份开始每月增加1.37万人、1.63万人、1.22万人。可以看出在疫情爆发之后,失业人数上升得很快,每月有万几人失业。相对应的,失业率也在迅速上升。
之后4至6月,从按每月人数增减来看,失业人数是下降的,而季节性失业率虽然在缓慢上升,但增幅明显降低,6月以后基本上停止上升。但是前面说到,失业率回落也是因为分母减少。再去看失业人口呢,23万、24.1万、24.25万、24.83万,实际上都是一万一万地增加。尽管失业率稳定,但是,整体人数上升得很快。
香港01:失业人数和就业不足人数都出现大幅度上升,香港的劳动力市场显然在经历巨变。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数字变化反映出哪些问题?
黄洪:我认为首先是因为疫情,第二则涉及就业不足的问题。
一般来说,就业不足和失业的关系是这样:先失业,找不到全职的工作就去做兼职,或者降低工资,从而变为就业不足。另外一个可能性更大的情况是先就业不足。制造业年代有一个词叫做“吊盐水”,吊盐水给你,你就不会立即死。即是说,保留工人的职位而不是立即解雇,等到经济复苏了再请回这些工人。
香港目前出现的则是“政策性吊盐水”,即政府所谓的保就业计划。“保就业”其实就是数人头保住工人的工作,但工人需不需要返足工呢?没有保障,甚至可能会被迫放很多无薪假。所以政府的保就业政策下,我们看到就业不足人数一路直线上升,从1月开始每个月增加万几人,说明当时已经不够工开。这很明显是受到疫情的影响。
到4至6月数字有所下降,当时就业不足的数字和失业的数字趋势相似—这是疫情的影响。但是到9月开始,就业不足数字在下跌,反而失业数字在上升。这个新的情况就比较令人担忧:这部份人可能由就业不足变为了失业。申请第二次保就业计划的雇主减少,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即使有政府的资助也难以支撑下去,所以准备解雇雇员。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9月份劳动人口也减少了一万多人,但是失业人口增加了五千多人。中间不见了的这批人可能就是由于就业不足,吊了很久的盐水,故选择退出劳动市场,或移民、或读书。令人担忧的是,劳动人口减少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这值得我们关注。
目前政府和媒体都比较关心失业率、就业不足率这些数字,其实应该在作出整体分析后关注数字背后的人:有多少人?处于怎样的生活状况?在劳动力市场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
上文节录自第243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2月7日)《 专访中文大学社工系副教授黄洪 统计数据折射劳动人口正下降》。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