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袁弥昌对话——中间派,你到底是什么?
政治光谱四分五裂的“袁氏这一家”,俨如无数香港家庭缩影,但有别于很多人的拒绝沟通,袁弥昌仍然可与双方大谈政治,像是连结家庭关系的“双面胶”。在“中间派无用论”大行其道的今天,他还想成为修补社会撕裂的“黏合剂”。只是,经过反修例风波,被讨论、被否定、又再被讨论的“中间派”究竟是什么?香港又需要怎样的“中间派”呢?
在政治上,袁弥昌是不折不扣的“中间派”—先出任标榜“第三条路”的民主思路总干事,又加入声称“修补裂痕”的曾俊华竞选特首班底,再获自诩“开明建制”的叶刘淑仪青睐成为新民党政策总裁,后加盟“建制坏孩子”田北俊筹组的“希望联盟”。在家庭中,袁弥昌也是“中间派”—胞妹是“激进民主派”人民力量前主席袁弥明,父亲是近月积极呼吁美国“消灭中共”的新晋KOL袁弓夷,妻子则是建制派新民党立法会议员容海恩。
政治光谱四分五裂的“袁氏这一家”,近日被香港电台节目《铿锵集》搬到观众眼前。影片中,袁弥昌不同“阵营”的亲人在“政治话题”面前不可调和,俨然是很多香港家庭的缩影。但不难发现,袁弥昌的角色十分微妙,无论与父亲、妹妹,还是和太太,都可以“谈政治”。
从家庭“双面胶”到香港“黏合剂”
“我太太是在建制这边,我曾经也在其中,所以我们可以向家人提供事件背后的内情和逻辑,告知我太太在建制派中的一些难言之隐—这些更加能够完整地呈现一些事。有时候就是需要有人去疏导和沟通,所以告知两边的真实情况和内情,其实就是我的家庭角色了。”袁弥昌对《香港01》说。对于去年反修例风波期间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前,他表示,或许大家会奇怪袁弥昌竟接受《大纪元》、《看中国》访问,但其实他认为,这些媒体也只是想要熟悉建制派及“西环”的人站出来中立地评论—因为身在建制中,定不可能畅所欲言,而民主派,会对对方的逻辑和内情不甚了解。“所以说,我现在这个角色、位置,也正是我在家里的、在整个香港的角色和定位。”他说。
当然了,这样的定位,一直以来都难以被香港社会和政坛所接受。无论是“双面胶”还是“黏合剂”,在公众心中始终都只是“两边找着数”、“骑墙”的美化版形容。这样的印象并不令人意外,一直以来,声称走中间路线的个人或党派,从未走出“什么是中间派”这个质疑。缺乏明确目标、政治论述空洞、立场摇摆不定等致命缺陷,令此路线除曾俊华外,就难以找出第二位较为成功的代表。
对此,袁弥昌表示:“我最近尝试探讨的问题,第一就是‘中间派,你是谁’?第二就是中间派角色在整个‘一国两制’制度设计中有什么功用。我会觉得,现有制度设计,正正就是想要形成‘中间大、两边小’的格局—当时,为了维持‘一国两制’而订立的所谓契约,就是不可侵犯人们的生命和财产自由,这样才令到大家支持和维护这个制度。不同于两边极端的部份,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上不突出、不愿被任何公权力干涉和损害权力自由的‘自由意志者’,是香港社会的重要持份者,也是稳住香港的根基所在。”
代表民粹化下 “被沉默”的大多数
今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发表了关于移民的民意调查,在移民原因中,选择“不满特区政府/特首/高官/不满政府政策”的最多,占27.3%,“香港政治争拗太多/太烦/政治不稳定”其次,共23.6%的人选择。而因厌烦香港政治斗争而移民的,则是袁弥昌所言的那些“顶唔顺𠮶啲嘢”的“中间选民”。“他们更倾向政治冷感,厌烦两边的两极化,而因为他们中很多是中产,有一定的财力,故更倾向移民。”他也解释,这群人作为香港社会中的有力持份者,是香港根基的重要组成部份,但是随着两极的极端化愈来愈严重,这个根基正在逐渐被两边有意识地“灭声”。
而代表这些“中间选民”的中间派,自然也是众矢之的,袁弥昌认为,民粹主义可令两极得益:“当仍有中间的声音去批评、挑战两极时,两边的人就无法获得他们的最大利益,故他们会系统性地消灭中间的声音,中间派始终都被两边分别打击,也是他们的操作方式而已。所以,我们常说市民是沉默的大多数,但其实,他们只是‘被沉默’了而已,之后就令到他们这些人移民,或者从此就不去投票。”这样的结果,不仅会逼选民只能在愈发极端了的建制及泛民阵营中二选一,也会令香港社会逐渐失去理智的声音。
他也认为,“骑墙”、“投共”这些形容,实则为人格攻击及抹黑,而现在的社会状况,正是用了这种“两极逻辑”:“你若不支持民主派,你就是建制派、是共产党。甚至现在还有‘你不支持特朗普,你就是共产党’的思维—实质上这两件事是没有关系的嘛。这也就是系统化灭中间的声,将中间的言论空间恐怖化,扭曲道理和原则。但幸好,最近社会上逐渐开始了解什么是民粹化,开始知道这样的两极化是不行的。”
袁弥昌试图以国际视角,去接轨本港政治—一边是美国制裁,另一边是《港区国安法》的实施,他作为中间部份的发言人,意识到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司法及自由的根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政治纷争。所以他认为,自己要走的,是一条合理的、有战略性的路线,这才有利于香港的长治久安。然而,两极化下对中间政治的打压,故意放大矛盾,也令相信中间路线的势力无法聚合,而中间的选民,也就无人代表。袁弥昌就是代表这些人站出来参选的。
中间路线长路漫漫“未ready”
7月底,袁弥昌以“拒绝两极,理性破局”为口号,报名参选港岛区直选。他自知“理性”、“中立”这些词已变得面目全非,并自嘲参选口号确实“麻麻哋”。同时,他也承认此次出选是有些仓促的,因为这条中间政治的路线其实“仲未ready”。他直言:“人家整天攻击我,为什么你连一个最基本的政治论述都讲不出来?但你也会发现,真的是一片空白!所以,我要由‘中间派,你是谁’这么一步步推下去,我们想做的、正在做的是什么,才会有答案。所以,我并不期望很快会做到。”
他也承认,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现在所在的“希望联盟”,都是有局限的,反观当初“民主思路”的设置及组成,可能才是最适合中间路线的—不仅有相应的学者,更是汇集了很多真心相信中间路线的人。
“我依然觉得麦嘉晋他们是很合适的人,不过,他们现在对政治可能没有之前那么投入了。我现在放下了参选的身份,因为我至少要在理论层面搞清楚。如果我还未搞清楚,却继续不停表态,是没有意义的。我一定要先将基本的框架和论述搞清楚。”他讲了很多次“搞清楚”,或许,对于中间派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需要“搞清楚”这条路意味着什么、要将香港带往什么位置,然后才能将这条出路清清楚楚地“推销”给市民。
一直以来,袁弥昌都以学者形象示人,发表的言论也都是在学术理论层面—这就导致一般市民或读者很难消化“威权主义”、“权威主义”、“自由意志主义”等专业术语。而如果选择参选立法会,就一定要面对选民,将路线的理念“翻译”成一套易于令大众理解的话语才可以。但偏偏,这些参选人的条件要求,甚至选举技巧,他都不甚掌握。他直言自己“非常不擅长辩论”,也不怎么会“动员选民”—不然也不会想出如此“麻麻哋”的选举口号。“我想尝试的,是给中间选民一种战略性的选择。我是一个学战略的人,我其实想找到什么是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和必然性,而不是去建立政治势力,讲点好听的或者煽动的话—我不想这样做,因为我只是想把一条合适的路、行得通的路找出来。”
上文节录自第238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2日)《与袁弥昌对话 中间派,你到底是什么?》。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