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政策激励 废弃建筑变身“良田”供应食物
小型城市农地如何不至沦为偶然的实验、石屎森林的点缀,而是成为足以支撑城市未来食物供应的“良田”?这需要仰赖地区以至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并辅以坚实的消费习惯支持,始能起激励作用,甚至形成有系统的、有框架的在地农耕产业。
第一是土地。可耕土地供应紧绌,垂直耕作需要的是使用闲置的城市空间或建筑物。
Growing Underground创办人原先想在高楼试行垂直种植,但因租金太高,他们转向主动联络克拉珀姆(Clapham)市议厅以较低价租用被废弃的防空洞。现时全球最大的垂直农场多是来自废弃建筑,包括美国新泽西州的钢铁厂。“Transfarming”成为西欧,以至欧洲其他地方的趋势。
英国可供借镜的是:无论地方多小,都有特别建立农田的方法。例如位于大英图书馆背后的繁忙市中心国王十字区(King's Cross),就有“可移动”的微型社区农圃—由慈善组织Global Generation开办管埋、以弃用的玻璃门砌成的“温室”,更用盛载大型废料建筑货斗充当农架。农场内有一个设备齐全的厨房,让民众直接摘取农场内的作物,随即转化到餐桌,制成美味料理。他们服务于国王十字区的民众,并负起教育和启发伦敦人耕作的责任。
此外,还有农圃隐身于火车站旁,并不时变身为文化表演场地,更有天台农圃位於伦敦名牌商店区附近。香港的商业区如西九和中环虽然也有不少天台农圃,但这些农圃通常不会开放予公众—即使是法例上的公共空间,若然包含在商场和商厦之中,其物业管理政策也令这些地方“私有化”,影响公众到访和使用天台农圃。
伦敦市长在2006年及2012年交出的规划蓝图均提出鼓励市内耕作,以“首都种植”(Capital Growth)为主要理念,开拓市内农地……
有关更多英国推动都市农业的措施,请阅读《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上文节录自第237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0月27日)《政策支持 开拓小块耕地 善用废弃建筑》,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