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后《施政报告》背后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撰文: 孙飞
出版:更新:

原定于上周三(10月14日)发布的2020年度《施政报告》,于两天前的10月12日突然宣布推迟,特首林郑月娥解释称,是因需要“争取更多中央政策支持”,并将前往北京与中央部委商讨协调。如此做法,以往绝无仅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林郑言下之意又如何理解?在北京观察人士看来,答案很直接:10月下旬,中共将要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是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事关未来五年中国各区域,当然也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10月底,中央让林郑进京,应该就是需要港府全面了解国家在事关香港局势与发展问题上的规划和想法。毕竟,香港要破当下困局,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援,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各部门与香港之间的协调不可或缺。

特首林郑月娥10月12日宣布,原定本周三发表的《施政报告》押后公布。(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港须谋划央地关系

此事也揭示出一个现实,此次《施政报告》在制订之时,特区政府并未与中央达成完全、畅通的沟通,在《施政报告》和“十四五”之间,可能有“不协调”的地方。因此,中央在权衡之后,叫停《施政报告》公布,让林郑进京。

香港的繁荣是历史风云际会的赐予,但如今形势已然大变。香港深陷困境已久,产业结构不合理,后续发展乏力,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动荡,更发生了持续一年多的反修例风波。

如何让香港社会尽快形成改革与发展的共识?如何破解香港与中央政府和内地之间的心理隔阂?如何让香港政界形成既能有效治理香港,又能与中央政府、内地有所协调的新治理模式?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要港府,尤其是特首“积极主动有为”。

香港特首由中央政府任命,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在这一点上,香港与内地其他地区没有分别。内地的“央地关系”,在中央政府与香港之间也同样适用。香港若要破解当下困局,便须参考内地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哲学”,以及在中央和地方共同谋划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央地关系”。

如何让香港政界形成既能有效治理香港,又能与中央政府、内地有所协调的新治理模式?(资料图片)

简单来看,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央与地方共处于一种分工关系之中,中央全盘规划,同时向地方下放一些自主权;地方自我探索,同时接受中央宏观指导。如此才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优势,既可避免高高在上的中央脱离实际,又可避免各地方一哄而上、恶性竞争。

其实,改革开放也是中央和地方共同“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央和地方的这种分工并非一成不变。改革开放之初,地方自主权较大,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分税制改革”等政策调整后,尤其是中共十八大后,中央决策者掌握了更多的发展要领和经验,而地方则逐渐积累系列问题,中央的主导性又有所突显。

港须化被动为主动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曾有一种所谓“跑部进京”,或者称作“跑部钱进”的现象,是指利用地方驻京办的关系网,在各部委部门跑动沟通,达到要政策、要专案、要资金的目的……

上文节录自第23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0月19日)《押后《施政报告》背后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6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押后《施政报告》背后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香港在“双循环”格局中担要角

中央连掴港府几巴掌 请林郑班子做好“港人治港”

公开调查 明晰理据 “钉牌”纵有理 教局须服众

疫症时代 两岸三地美术馆伺机变阵

染疫特朗普亲当“白老鼠” 单株抗体疗法乃“通往疫苗桥梁”?

政治光谱两极化 美国第二次内战的隐忧

张艾嘉:当大家都在后退,就是我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