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四】参与国家现债务危机 善后方法受争议
特区政府冷待“一带一路”,而受西方媒体主导的香港社会舆论,也对“一带一路”存在诸多误解,甚至认为万亿机遇的背后,只有中国才能获益。在争议声中,相关的泡沫效应和经济风险备受外界关注,当中尤以“债务陷阱外交”(Debt-trap diplomacy)和“透明度低”的质疑甚嚣尘上。与“一带一路”国家有业务往来的香港上市公司凯顺能源主席陈立基指出,西方主流媒体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容易曲解“一带一路”原意,如针对债务问题,“其实中国有宽免债权,但西方断章取义,片面地聚焦债务影响”,而这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港人对“一带一路”的观感。
质疑一:“债务陷阱外交”
最具争议性的,莫过于2007年起在中国贷款下开始建设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事实上,这个项目在“一带一路”倡议前已出现,当时印度及多边开发银行对港口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加上兴建港口费用不菲,因此拒绝投资,几经磋商后由中国接手。第一阶段工程费用达3.6亿美元(约27.9亿港元),其中85%资金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而建造工程则由两所中国公司承包;在第二阶段工程,中国进出口银行再分阶段并以不同利率借出8.08亿美元(约62.6亿港元);时至去年,斯里兰卡债台高筑,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中国招商局以11.2亿美元(约86.8亿港元)购得汉班托塔港70%的股权,取得港口控制权,并租用周边1.5万英亩土地九十九年成立投资特区。
此港口协议被视为斯里兰卡政府以资产抵偿债务的举动,更被指因而失去部份领土主权,导致中国受尽责备,认为其致力推行全球投资和借贷项目,实际是为弱国设下债务陷阱,从中保障自己利益—这是西方自2018年以来便津津乐道的“债务陷阱外交”之说,而汉班托塔港事件也看似佐证了有关说法。
但另一边厢,纽约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于去年发表分析报告,研究中国在过去五年向“一带一路”国家贷款后需要重新谈判的40个投资项目,结果发现所谓“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可能言过其实。荣鼎报告的撰写人克拉兹(Agatha Kratz)表示,只有汉班托塔港的项目出现资产扣押情况,其他项目多以延长还款期、免债为主;但他也提到,很多安排是在未经正式谈判下作出,或意味中国为了获得政治优势而提供债务减免。
质疑二:透明度不足
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CGD)于2018年刊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情况研究报告,指出“一带一路”签署协议的 68 个国家之中,有8国因未来融资增加陷入“主权债务”的风险。报告指,有近八成外债增长来自中国贷款,而与其他贷款不同,其贷款细节及招标程序并不透明,当中隐藏的附带条件不得而知,因此若无法还款,国家或会蒙受巨大损失。
肯尼亚国营肯亚铁路公司与中国合作建设的肯尼亚标准轨距铁路(The Kenya Standard Gauge Railway,SGR,又称“蒙奈铁路”),最近亦因欠缺透明度而被当地高等法院判处工程违法,引起世界热议。事缘2014年肯尼亚政治活跃份子奥姆塔塔(Okiya Omtatah)向SGR提出司法诉讼,指铁路工程涉及公众利益,应遵循公平、透明及有竞争性的采购程序,但整个工程合约未经公开招标,只私下给予某一单位,有私相授受之嫌,因此入禀高等法院要求裁定工程违法。肯尼亚上诉法院今年6月裁定国营铁路工程未有招标属违法。
上文节录自第234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0月5日)《争议声中的“一带一路”》。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