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首季经济收缩8.9%陷深度衰退 香港疫后去向何方?
港府在上周一(5月4日),公布本地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当中本地生产总值(GDP)同比跌8.9%,创有纪录以来最大跌幅。自去年反修例风波以来,香港经济已连续三个季度收缩。在反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双重打击之下,本港从消费到进出口、从服务业到金融都受到重挫,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形容本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当全球经济深陷疫情危机,中国正在加速“疫后”重启之际,已从疫情缓和过来的香港将走向何方?
去年6月爆发的反修例风波,原本只是一场政治危机,但随着示威者愈趋暴力,对抗行动愈加升级,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运作,令香港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去年第四季GDP同比下跌2.9%,并拖累全年经济负增长1.2%,是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香港首次出现年度衰退。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香港社会慢慢正视社会深层次矛盾、政府重新审视并改进施政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杀到,更席卷世界。外贸急剧萎缩、全球化产业链几近断裂,美国实施无限量化宽松(QE)政策,美元洪水冲击全球……这些都给作为国际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
旅游业重伤 信心仍未回复
香港今年第一季私人消费开支与上年同期比较实质下跌10.2%;固定资产投资、商品出口与服务出口增速均为负增长;相比去年同期,恒生指数跌幅已超15%,楼市住宅平均价格也回落了近5%。与此同时,失业率飙升至4.2%,创九年以来新高,未来还可能进一步攀升至7%。
一连串的数字反映出香港经济已陷入了深度衰退。从短期看,受影响最大的是旅游业,反映旅游业市况的服务输出在今年第一季大幅37.8%。尽管随着内地疫情缓和,内地旅游业在刚过去的 “五一”假期恢复了近75%,但受疫情影响,内地旅游业的复苏无法惠及香港,而即使没有出入境管制,反修例风波对内地人来港旅游信心造成的负面冲击,也难望迅速恢复。
阻碍本地旅游业“疫后”恢复的最大因素其实在信心层面,对其他行业来说亦如是。香港经济之所以繁荣至今,一方面来自于香港人的艰苦奋斗,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作为中国连接世界经济的特殊窗口。来自内地企业的大量转口贸易、商品进出口与外汇预结算,以及金融信托业务都需要经过香港;来自全球的贸易和资金也需要经过香港才能更便捷地进入内地。而相比之下,香港在贸易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上较上海、深圳等城市更专业和高效。这些香港独有的经济和产业优势显然需要社会的稳定和信用作为基础。然而,近期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会动荡正在掏空这个经济基础。
早在疫情之前,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减少在香港的业务,并转向上海和深圳,乃至英国伦敦。伦敦便在去年第二季度超越香港,成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疫情的爆发则进一步损害市场对香港的信心。在内地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香港经济因内地经济活动停滞而大受影响,但随着内地在3月份走出疫情危机、经济开始复苏,对香港社会的担忧所带来的影响愈发明显—在内地企业普遍遭遇困难的时期,谁又会愿意因为香港的动荡来徒加损失呢?
在中国3月份外贸进出口较2月份收窄3.1个百分点,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经济回暖的同时,香港却遭遇了“倒春寒”。3月份香港整体出口额同比下跌5.8%。预计今年第二季度的出口额还会下跌5%至10%左右。相比起内地城市的经济回暖,香港的经济数据依然在不断恶化。疫情已成为香港问题的放大镜,并可能诱发更大的危机。
风险正在升级 还需及早转身
除了产业经济的衰退风险外,还有更大的危机正在来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正面临大规模资本外流。去年第三、四季,香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赤字规模分别达1,635亿元和818亿元,创二十年来之最。基础货币总结余亦降至541亿元的十二年来最低水平。港元面临巨大贬值压力,尤其是在美国启动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之后,海量美元的冲击大幅减弱香港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继贸易大幅下降后,金融市场的“信用创造”这一香港经济的生命线也开始受到威胁。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表示,香港服务贸易盈余显著收缩将带来连锁反应,香港今年可能会面临经常账户赤字与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赤字的“双赤字”格局,而赤字上升和资金大量外流则将进一步导致港元贬值。
尽管在美国疫情爆发以来,港元兑美元一直保持高位。但这更多地来自于美元避险资金的推动。一旦美国的疫情有所好转,香港经济仍未见恢复,市场情绪就会反转,届时脆弱的香港经济和底结余的状况将难以抵挡做空势力的冲击。
长远来看,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正因此而削弱。资金长期外流的负面“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将导致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企业信用担保能力、评级信用进一步下降。之前,内地企业选择在香港投资、注册或上市,多半都是看中香港的金融环境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动荡、阶层的固化、大财团对经济的垄断,香港人的拼搏与创新精神正在被扼杀,服务的热心和专业程度也被内地城市赶超,而融资成本却在快速上升。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保?
若果说香港正在失去自由的话,那么首先是在资本层面失去了原先那种自由、多样的竞争环境和商业机遇。其后,才是在最原始的资本主义机制下,土地垄断、高房价、低保障,外加阶层固化进一步扼杀香港人的拼搏创新精神。在狭小的地理区域和高度垄断的经济领域内,香港人缺少发展的机遇,香港经济缺少足够的动力,长此下去,香港将难以保持金融中心地位。
此外,还有来自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竞争。在反修例风波爆发后,中央显然加快了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港的进度。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机制与内地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寻找新的落脚点,这是香港不能回避的现实与最大的危机,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快这一危机的到来。
面对经济深度衰退和危机,香港目前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对危机视而不见,扬汤止沸、发放一些救济金“安抚民意”,然后故步自封,等待危机的彻底爆发。最终香港将不得不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彻底坐稳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后,被迫接受光环不再的现实。 另一种则是在光环尚未褪去之前作出改变,正视自身经济繁荣的历史因素和根本依托,与上海、深圳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然后,将香港的经济空间拓展到整个大湾区,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科技创新、文化娱乐,以及资讯安全中心。
世界的未来是多中心体系,单中心体系已经瓦解。尤其是在此次疫情的洗礼后,无论是美国之于世界,还是香港之于中国,一家独大、为我独尊的优越感不仅已经失去了现实依据,而且就连保障人权的理论优势也已经破产。从生命到财产、从自由到尊严、从人情冷暖到世态炎凉,在疫情之下,每个社会都暴露出本来面目。
在香港经济遭遇疫情打击的同时,其实也应该庆幸,正是疫情让真实的世界暴露在民众面前;正是疫情在加速危机到来的同时,让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关机重启”,让香港提前体验一波被世界“隔离”之后的情景。8.9%的经济增长、百业凋敝、资金外流,香港是否还能承受再一次被世界“放弃”的痛苦呢?
香港还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还有希望—香港目前依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依然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在整个大湾区的经济规划中,香港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抓住机遇,拓展生存空间,破除资本垄断和意识执念,解决疫情表露出来的经济问题与危机,也许正是香港需要的答案。
上文刊登于第213期《香港01》周报(2020年5月11日)《首季经济收缩8.9%陷深度衰退 香港疫后去向何方?》。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或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