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老人诈欺】日本老龄社会的世代乱象 如何衍生青年骗子

撰文: 李道
出版:更新:

今日日本,相当于明日香港、明日世界。因为,日本是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地方,自然率先体验何谓老龄社会。《老人诈欺》一书正好揭示了当地人口老化的一大社会问题—老人常常沦为以青年为主谋的电话欺诈集团歛财对象。作者铃木大介指,这个时代的高龄者,让日本从战败国一举跃上世界舞台,理应受到敬重;但他还是责问:“罪犯锁定你们为目标,你们难道没想过,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吗?”

书中概述了日本电话诈骗状况,最可贵之处乃持续采访与探讨黑社会与犯罪少年生活的铃木大介,居然深入虎穴接触了欺诈集团多号人物,上至管理层,下至小喽啰。他们心中想些什么?为何没有罪恶感?甚至乎,具体的电话欺诈过程若何?缘何老人容易上钓?为何警方苦无对策?全书只得二百多页,但内容却相当扎实,完全将“老人诈欺”的前因、过程、后果,全面详尽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视老人为高墙 笔触有欠公允

只可惜,书里内容侧重欺诈犯人的视角,没有多谈受害者的处境与感受,以至在《前言》不讳言本书不会提及专骗老人的“防范知识”。在鸡蛋与高墙的对抗里,作者明显把老人看成高墙、把青年看成鸡蛋,这多少损及此书的客观性和公允度;即使最后作者谴责了欺诈罪犯,却无改整本书的左倾及反建制笔触。这是阅读本书前必须搞懂的,不宜因作者过分吹捧欺诈老人,而居然打算借此学习“欺诈知识”,继而投身此业。某程度言,这本书还应列为“禁书”,心智未成熟者不宜阅读。

《信用诈欺师》剧照。(网上图片)

事实上,作者一开始便美化这班“欺诈者”,形容为朝气勃勃、有理想、有干劲的年轻人。何以故?须由“招募”谈起。“欺诈店舖”怎样找来负责拨打欺诈电话的“机仔手”?竟是透过一般招聘广告。不过,店舖还会作出筛选,专挑“其他八大行业”埋手,即是地下钱庄、性交易产业等的前雇员,又或曾经入狱和离开黑道者;换言之,身家清白的人不会被看上,理由是确保手下“不笃灰”,“适合在道上混”。如果欠债累累,更会获得优先考虑,因进一步保证他们“等钱使”。当然,这种筛选工作尚不足够,店舖还会举行所谓“研修”的“洗脑”课程,头几天只会要求应聘者全日拨打“无厘头”、难以捞客的cold call,过程中还会责骂、用皮鞋踹头等来威吓应聘者,目的是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耐劳、服从性,明知这是黑心企业也愿留下。一星期左右,很快便会筛剩小部份“精英”,惟接下来才是高潮。

“研修”之所谓“洗脑”,乃会安排余下成员到高尔夫球场和便利店前“观察”。到此最后阶段,店舖负责人、即“桶仔主”才会现身,直认这里就是欺诈集团(当时成员多少或已猜到),然后洗脑般重新定义何谓“犯罪”。他首先直认“欺诈确是犯罪”,但指这只是透过欺骗手段来夺取财物,世上其实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欺骗,譬如购买未知功效的健康食品,或付出大额学费却在毕业后即双失等。他甚至会分享“亲身经历”,表示曾在正规金融机构的按揭部门任职,目睹不少家有老嫩者偿还不起债务,痛心地指这才是惨绝人寰;反之,现在欺诈店舖所针对的,却是家有余钱的长者,仅要求成员从巨款中拿取一部份罢了。“观察”高球场和便利店,正是让成员看到富裕长者和贫穷基层之别。最后,“桶仔主”会用金钱利诱,说这里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可能是其他人苦干一辈子都无法赚到的。

日本人口老化问题严重。(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贫富悬殊加剧 青年“仇老”有因

以上其实跟港人熟知的“传销欺诈”非常相似,相关“欺诈者”的所谓“积极性”,亦跟传销经理之类无甚分别。这里更进一步之处,乃“洗脑”灌输欺诈老人的“正当性”,特别是利用了日本两代间的贫富矛盾。事实上,日本职场采用终身制,建制里的老人别具优势,未入职或新入职者均沦为临时工;再加上日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后,至今迷失了廿多年,故两代间的贫富差距与流动隔阂,实非香港可以相提并论。其中,日本青年对建制一方的积怨,在情在理也更大一些,亦因此衍生上述“仇老”的“老人诈欺”问题。香港不欲步日本后尘的话,实应汲取该国在职场自由与社会流动等方面的前车之鉴。

所以,作者强调,不是不想谈老人“防范知识”,而是只要“阶级化社会”继续存在,专骗老人的欺诈案就不会消失。换言之,倘不治本,单靠治标是不济事的。欺诈集团之所以“长做长有”,还在于透过“切割原则”有效避过执法机关。如前所述,“机仔手”的员工都经精挑细选,确保不会出卖欺诈店舖,尤其他们皆视“桶仔主”为赋予上流机会、劫富(老)济贫(青)的大恩人,毕竟这批来自“其他八大行业”的青年,本就难在正规社会生存。店舖还会要求“机仔手”严守九条禁令,包括不能饮酒(免醉后泄密)、不能滥药(免留下记录)、生活不能招摇和炫富(免令亲友甚至税局怀疑)等,成员须每天复诵规条,确保自己不会连累大家。

更重要的是,在“桶仔主”之上连锁式掌握复数欺诈店舖的“大掌柜”,以至终极在背后出钱投资的“金主”,更堪称是“真人不露相”,中低层成员一般不知其身份,即使欺诈店舖被警方捣破,亦基本不能揪出幕后主脑,这也解释了为何欺诈店舖会“一鸡死,一鸡鸣”。况且,在成功骗得老人金钱后,集团一般会另外雇用“马仔A”收取现钞,又会透过“信差B、C、D”等来“洗钱”,从而令警方在种种关卡下难以追查到欺诈店舖。

日本职场采用终身制,公司中的老人别具优势,加剧世代矛盾。(《我要准时下班》剧照)

谈了这么多,究竟具体的欺诈手段是什么?主要的电话骗案是“冒名欺诈”,电话内容是“三人剧本”。举例而言,首先会由第一名“机仔手”扮演长者的“亲友”,但声音却是“经特别处理”般,要不很沙哑、要不在哭诉。很快,电话会由第二名“机仔手”抢走,这通常是扮演“黑脸”的“苦主”,争着诉说该名“亲友”闯下大祸,例如非礼自己、打劫自己,总之是怒气冲冲地责难事主。然后,第三人、即是“白脸”的“警察”、“社工”等“调停人”则会接过电话好言相劝,建议事主付钱了事,不然闹上法庭对其“亲友”没有好处。作者还补充,“三人剧本”会与时并进、不断“优化”,市面上便流传多个剧本。

或曰:老人真个易骗吗?作者分析指,一方面欺诈手段已十分纯熟,一般人诚难识别;另一方面,老人其实未必不知对方行骗,却仅仅因为“怕麻烦”,希望快点“破财挡灾”,不欲被这些不法份子纠缠。有人以为,一次被骗之后,骗徒就不再埋手吧?很可惜,这批人往往易被一骗再骗,骗徒看中的正是事主“怕事”心理,业内并以日本“弹珠机”的术语“喷出”来形容之—情况犹如中了头奖,事主会不断吐钱。书中引述资料说,有位长者被骗九次之多,却没有一次报警。

有些长者得知受骗后,可能因为怕麻烦不报警,却因此被歹徒一骗再骗。(资料图片)

骗徒风光一时 往后大多潦倒

欺诈集团还会与“名册”业者合作,索取“机仔手”拨打的电话号码。可以想像,“名册”愈是有利欺诈,包含的资料愈完整,所能编造的“剧本”就愈完善、愈真实,例如可在致电事主时以真名称之,又或将“故事”连接到事主生活里,好像由某某公司或某某机构致电来。可悲的是,除上述“喷出”苦主,最有价值的所谓“肥羊名册”乃是有失智症病历、又或因丈夫死去而获大笔遗产的寡妇,以及跟子女等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等。必须留意,该些“名册”业者本身并不算罪犯,因为制作该些名册未必违法,尤其他们通常以民调之名索取个人资料,而在访问期间,被访老人愈是表现寂寞、回答愈是精细,就连没有询问的都自己和盘托出,俱意味这名老人戒心愈小,愈易被编入“肥羊名册”。

无论如何,“老人诈欺”绝对是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的犯罪,任何歪理都讲不过去。作者最后指,相关“清新小混混”即使有幸骗来巨款,但许多时皆“冤枉来,冤枉去”,瞬间暴富之后很易马上花光;而欺诈店舖为了躲避警方,基本不会长时间运作,意味这种收入极不稳定、极不持久;加上骗徒很难再融入正常社会,既不会看上一般上班族的工资,更不会适应里面有点“佛系”、不够“积极性”的环境;不少人金盆洗手后,因资金耗光而想重出江湖,届时又恐脱节,难适应日新月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下的新行骗玩法,并沦为其他新来者眼中的“废中”、“废老”。所以,骗徒纵或风光一时,惟往后生活大多潦倒堕落。

作者总结说,在采访过众多业者之后,“总觉得这个产业是在消磨、浪费人才与才能。”他亦批评,金主可在层层保障下近乎零成本赚钱,逮捕风险却主要由下层成员承担,个中实难言什么“正义”,更莫说收款洗钱过程不时“黑吃黑”。总之,欺诈歛财肯定是不道德劣行,不应作为青年上流或追求成功的捷径。本书纵然较多站在青年欺诈者的角度,恍如一本“教人欺诈之书”,但是,只要大家正确善用本书,还是必然有利防范欺诈、打击欺诈。

上文节录自第184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0月14日)《零工经济兴起 权益保障欠奉》。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