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永新.一】世事在变 政府管治思维从未改变
有香港“社工之父”之称的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周永新,不时写书记下他对香港的观察,近一年来,他又定期在报章撰写专栏,从年轻人的困局及身份认同,到土地大辩论、家庭政策、安老政策、医疗改革等议题都一一涉猎,道出政府的管治问题及政策流弊。眼见一场反修订《逃犯条例》风暴使得政府方寸大乱,他感慨,政府未来更见苍白,因为要变的都变了,唯独政府的管治思维却从未改变。(此文章为“周永新专访”系列报道一)
谈起管治,在周永新眼中,政府应该是“操盘者”,负责控制民生福利各项政策,但港府却被“大市场,小政府”绑手绑脚,即使知道问题症结,但为免成为窒碍私人市场发挥的“大政府”,会选择视而不见,这一点更完全反映在政府的房屋政策逻辑当中。
1998年,香港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楼价大跌,港府遂放弃“八万五”、停售及停建居屋等政策,时至2003年沙士(SARS)肆虐,楼价更跌至谷底;随后楼市日渐走出低潮,2007年时任特首曾荫权连任时更形成泡沫,当时立法会各党派提出复建居屋,曾荫权表示反对,更称政府无责任协助市民置业。
当年政府不愿复建居屋的说词是担心居屋蚕食私人市场。周永新认为沙士过后楼市低潮,在此特别背景下停建停售情有可原,他无法理解的是,当楼市复苏,政府眼见房屋问题令社会矛盾加剧,仍对复建无动于衷。十年过去,周永新批评今届政府虽视房屋政策为重中之重,但面对20万㓥房市民、逾25万宗公屋轮候申请,市民不见“以民为本”的政策,只见迷信市场、划地为牢的政府,以置业为主导的思维未曾改变。“政府经常叫人买楼、买居屋,都是叫人做业主,但却不知这会减少公营房屋出租数目,令轮候人数愈来愈多。”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表面上自由市场是我们赖以为生的信条,而“大市场,小政府”大体代表政府对资本主义的看法,政府不但在经济发展秉持此方针,民生福利事务也是如此,但当个人与家庭无法靠一己之力解决问题,市民自然期望政府承担更大责任;另一方面,若当下措举未能改善问题,这意味着政府应更积极地制定社会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从六四比到七三比的公私营房屋比例、十二年的免费教育、公营医疗服务⋯⋯周永新滔滔不绝地数下去。他不明白,难道这样的发展模式会动摇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或偏离《基本法》吗?
“资本主义不代表政府什么事也不做。”周永新断然反驳。他在《创建公平和关爱社会—香港民生政策的得与失》一书分析,资本主义追求的不限于积聚财富,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诸如设立最低工资保障低薪工人等政策,目的是弥补资本主义的不足,而非否定资本主义。他强调,应以公营部门为主、市场为辅的原则,填补社会福利的缺陷。
可惜的是,社会福利观念虽可左摇右摆,但制度一旦建立起来便难以改动。香港仍在沿用不少殖民地时期留下的政策,包括1971年推出的社会保障制度,确认政府有责任支援贫穷而无力自助的人,只是,随着人口老化、贫穷人口上升等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出现,仅靠增加津贴种类而非从制度入手改革,显然难以治本。
继续阅读:【专访周永新.二】港府政策失焦 只顾平衡利益【专访周永新.三】迷信金钱 期望用钱解决一切问题【专访周永新.四】咨询预设立场 态度傲慢惹民愤
上文节录自第16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日)的《专访周永新—世事在变 政府管治思维从未改变》。
相关文章:【管治思维】听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专访顾汝德】林郑不解民情 态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剂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