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狗吠.影评】真人真事启发  魔幻元素添商业味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意大利导演马提奥格朗尼(Matteo Garrone)十年前以一套《我在娥摩拉的日子》(Gomorrah)扬威康城影展,四年后又以《现实》(Reality)第二度获得评审团大奖,欧洲传媒多将其视为罗塞里尼和费里尼的接班人。格朗尼最初的作品承接新写实主义,但从《现实》开始加入愈来愈多荒诞成分,慢慢变得有些超现实风格。到了新片《人心狗吠》(Dogman),他的风格又再次发生微妙变化。撰文:寇斯珮

《人心狗吠》的男主角好好先生(马切路方堤饰,他去年凭本片获康城影帝)经营一一家宠物店Dogman,专为狗狗整理仪容,处理简单病痛。他为人老实,心地善良,在一个贫穷落败的意大利小镇勉强维持生活。误交损友之后,他的生活起变化,并开始参与犯罪,尽管如此,他仍为人仗义,甚至愿意代友入狱,但想不到最终还是走上另一条路。

(《人心狗吠》电影剧照)

电影的英文名《Dogman》有三层意义,既点明男主角的职业身份,也指戏中最重要的场景—宠物店,更是描述男主角的人品。他是一个dogman,在电影开始时,他人畜无害,极为善良,甚至逆来顺受,又对朋友和家人极度忠诚。在三重层次的推进下,《人心狗吠》的内容丰富,叙事有弹性,也利用人物与场景很细致地发展故事。

格朗尼如今已俨然是意大利导演的中坚力量。他坦承自己深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电影大师影响,又不断游走在写实和超现实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人心狗吠》带有他强烈的印记,故事由真人真事启发,背景放在衰落的小城镇,主角则聚焦收入偏低的普通人。

《人心狗吠》最精彩部分是书写主角的转变经历,展示穷人如何在社群寻找自己的位置,最后失败的过程。(电影剧照)

在格朗尼的故事里,主角往往难以过上美满的人生。他们一开始都有普通的生活,虽不富裕,却其乐融融。然后,格朗尼就开始重点描写他们在社区生活和周围民众的影响下,如何慢慢变成另一个人。在《现实》里,男主角平时在街市卖鱼,周围的亲朋好友不断劝他报名参加真人骚,他便逐渐开始将真人骚愈看愈重,最终价值观也发生了偏移。

《人心狗吠》同样如此。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书写男主角的转变过程。格朗尼善于发现,他全面地展示了一个穷人如何在社群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最后失败的过程。观众可以视之为现实对人的吞噬。尤其在经济衰落的地区,小人物的生活总有不可避免的难处。格朗尼善于发掘这些真实生活中的戏剧性,有时候甚至令人怀疑那样的戏剧性是否有些过火。格朗尼顺势跳出写实的框框,加入的魔幻元素让作品看起来有浓郁的商业电影味道。灯光、色彩和布景制造出艳丽的视觉,也是他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

(《人心狗吠》电影剧照)

正因如此魔幻与华丽,观众不得不去探求这样的故事背后,是否有更深一层隐喻。无论是《我在娥摩拉的日子》、《现实》,还是《人心狗吠》,它们的根基都来自崩坏的经济现状与陷入死寂的边缘城镇。有人说他如此塑造人际关系,是在影射近年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争拗,电影中那些只想要收获但不想要麻烦的人,就是某些欧洲国家的缩影。它或许是一种有效解读,格朗尼并没有刻意将自己的电影去政治化,可归根结柢,他的电影并非刻意为欧洲的现状寻求答案。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正告诉人们,这种荒诞本身源自生活,并非特别创作的政治寓言。

在电影中,格朗尼花去大量篇幅书写主角的生活状态和情绪变化,长时间特写他的表情,这也是提醒观众,片中人物本身即有强烈的真实身份。可惜之处在于,他愈注重魔幻和荒诞元素,作品就愈不像是作者电影,愈朝向工业样本发展,故事的转折缺少了早期那种生猛,倒更加可预测,人物的转变也开始有些套路化。或许因为如此,电影在重要的影展收获不多,但票房成绩反应颇佳。

(《人心狗吠》电影剧照)

格朗尼为自己开创了另一条路,在拍摄这些糟糕的现实生活同时,他也开始进入电影商业制作,拍起了黑色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他名正言顺地玩起了色彩和镜头,加上丰富的服装和场景,又形成了另一种风格。下一部戏,他将要翻拍《木偶奇遇记》,把这个经典的意大利儿童文学更新。一想到他要放弃擅长的写实风格,进入模式化的商业制作,多少还是有些可惜。毕竟衰落之中有很多被埋没的故事,比重拍经典童话更有价值。

上文刊登于第16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5月20日),原标题为《《人心狗吠》在写实与超现实间游走》,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影评:【过春天.影评】捕捉港深生活 内地导演能拍出香港本土风景吗?【地久天长.影评】内地版本切割时代与人物 时代用来共情即可?【无名浪子心.影评】日本时下“废青”迷途寻道【冷战恋曲.影评】音乐人的爱情悲剧 余韵悠长的爱情烈酒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