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 依赖商界盲从业界——弱势政府不敢做不敢为
潮流兴讲“产业”,中共中央及国务院2月中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产业”一词出现95次,与102次的“香港”比肩。事实上,特区政府最近十年已不时把“产业发展”挂在嘴边,更扬言会推动“产业转型”,可惜事与愿违—说好的“产业政策”似有还无,结果“四大行业”稳踞本地生产总值(GDP)近六成,“六大优势产业”则仍占不足10%。究其原因何在?前文提到,殖民时期香港发展顺遂,以致政府不擅未雨绸缪,未有制定产业政策;回归后特区政府继续心存侥幸,紧抱“不需”及“不要”的思维。事实上,港府百多年来奉“市场经济”为圭臬,难免陷入“路径依赖”,例如不擅长规划经济、倾向成立委员会咨询精英,但最终“意见接受、态度照旧”;这或许也是政策效果不彰、产业转型缓慢的关键。
不敢
“我们唯一的发展蓝图,是基建及城市规划,而非经济发展。内地一直都有,因为是‘计划经济’。大湾区要搞蓝图,(是)好头痛的问题。香港政府如何come up with(提出)一个蓝图?1842年到现在,百几两百年,香港没有这回事。政府(收支)有《财政预算案》,土地规划来自《香港2030+》,(至于)经济规划?这么多年都没有。”宋恩荣坦言,要做整全的经济规划并非易事,“试想像,政府要设立一个委员会,涵盖各行各业,集思广益规划未来五年、十年……得出一个vision(愿景)后,有没有follow up action(跟进措施)去实行?谁负责去实行呢?”
事实上,历任特首都惯于成立咨询委员会,为经济发展问题“把脉”。这套沿袭港英政府的“行政吸纳政治”,把商界精英纳入行政机构,借此赋予统治阶级合法性。不过,时至今日,这些咨询架构的效果渐渐式微,与经济发展及产业政策攸关的就更加欠奉。
董建华曾于1998年成立“策略发展委员会”,又特设“国际顾问委员会”,谋划长远发展;后者14名非官守成员全部由国际知名企业的领袖出任,包括摩托罗拉、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丰田汽车、蚬壳集团及联邦储备局等等,惟每年仅召开一次会议,且未有公布任何成果。曾荫权上场后,将约70至150人的“策发会”视为最重要的咨询组织,当中有近半非官守成员来自工商界;至2008年底,因应金融海啸挑战,他又特邀10位知名人士组成“经济机遇委员会”,其中8人属商界,该会建议发展“六大产业”后并无后续,即告解散。
梁振英任内的“经济发展委员会”,是首个针对产业发展而成立的高层次、跨部门组织,锐意针对航运,旅游,专业服务,制造、高新科技及文化创意等,制订全面产业政策,而22名非官守成员中,有18人是工商界代表。委员会曾经促使当局成立民航训练学院、全面评估本港旅游承接力、扩大创新及科技基金的资助范围、额外注资电影发展基金,以及扩建会议展览中心等等;不过,有关措施与“全面产业政策”有一定落差,被指“不痛不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梁振英曾引述经委会称,“香港的经济发展充满机遇,政府必须配合业界的发展需要”。然而,如果政府只是追着业界跑,即“配合”而非“引领”产业发展,就能突破目前经济困局吗?2013年以经济学家身份加入经委会的郑国汉坦言,“我们只系建议,究竟落实几多,能否落实都要视乎政府”,故实际上难以为社会带来惊喜;但他强调,已落实的措施有正面影响。
“产业政策(的推行),需要一个强势政府。”郑国汉指出,若要推动产业政策,政府的决心及能力缺一不可,强势政府会义无反顾,弱势政府则面临诸多阻滞,“我们体制内太多内耗,没有共识向前。历届特区政府都是弱政府,没有强政府。”宋恩荣也认同,行政立法关系紧张,政府认受性低,“如果要高瞻远足、发展高风险行业、提供合适政策,困难度更高。”无独有偶,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也成立高层次的咨询组织“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取代“经济发展委员会”及“策略发展委员会”,并同样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之一,而36名非官方成员中亦不乏曾任上述委员会的工商界“旧面孔”。“改名不换脸”的委员会,就能提出比以前更有序、连贯而全面的产业政策?自诩“好打得”的林郑政府,就会比前朝政府更加敢作敢为敢推动?对于顾问团的成效,宋恩荣笑言,“好多嘢未成熟,没有客观环境。(咨询组织)可以提很多vision。但除咗死了好多棵树(指开会耗费纸张),有什么用途呢?不知道。”
“香港的结构转型,特别是根本性的转变,不可能由本地市场因素推动。而即使在产业部门之内的调整,香港亦缺乏技术和组织创新能力来推动。而在外力不可得的情况下,香港若要从目前结构转型困难中脱拔出来,要达成结构的良性转型,唯一的方法是从政府政策入手,用政府的政策资源来掌握外部和内部的市场机会。”早于2003年,曾任世界银行顾问、现任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陈文鸿,已经发表论文《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力谏当局应该积极作为、带动产业发展,“这要求特区政府从政策方向、原则和具体方法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更新转变。”事隔16年,该变的,似乎仍然未有大变,不该变的,却在慢慢改变。
上文节录自第157期《香港01》周报(2019年4月8日)《香港经济结构单一 难迎大湾区挑战 产业政策为何似有还无?》。
产业政策专题相关文章如下:【产业政策】创科生态友善政策均欠奉 在港谈创科犹如痴人说梦?
【产业政策】竞争优势快将消失 为何港科技产业有欠理想?【产业政策】综合竞争力不及昔日对手 韩星台产业升级 香港呢?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