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大师】追忆1954年 圣罗兰与拉格斐迥异人生的共同起点
写卡尔.拉格斐,是不能不提比他年轻四岁、却早他十年病逝的另一位设计天才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的,他们两人也常成为媒体用来比较的对手。不像圣罗兰的早慧和张扬个性,作风低调的拉格斐的成名乃至成功可谓姗姗来迟,却后劲凌厉。
他俩是同一年(1954年)由国际羊毛局主办的时装设计比赛奖项得主,圣罗兰以设计裙子得大奖,拉格斐则以设计外套排在次位。当时,18岁的圣罗兰已成为凭“新风貌”(New Look)系列一鸣惊人并红遍国际时装坛的高级时装大师迪奥(Christian Dior)的助手,而拉格斐才因得奖而获另一位高级时装大师巴尔曼(Pierre Balmain)垂青,成为他助手及其同名时装屋学徒。
1957年,迪奥突然心脏病发逝世,圣罗兰以21岁之龄接掌其时装屋设计帅印,并于翌年初独立为品牌设计及发布首个高级时装系列,随即赢得喝采和“时装小王子”美誉;拉格斐虽然也在同年跳槽到另一间高级时装屋Jean Patou出任艺术总监,但该品牌当时已走向没落。
六十年代初,圣罗兰因为得到好友兼工业家皮尔贝格(Pierre Berge)的投资,共同创立了Yves Saint Laurent高级订制时装品牌(简称YSL),并陆续以一系列既迎合青春文化潮流、又挑战传统观念的设计冲击国际时装坛;拉格斐则到罗马进修艺术史,并开始单打独斗的自由工作者生涯,帮多个品牌画时装草图。这条路,他走得艰难,但早期的磨练,显然为他日后大放光芒奠定扎实的基础。
六、七十年代,可以说是圣罗兰锋芒毕露、大放异彩的年代,却是拉格斐养精蓄锐、伺机而动的时期。到了八十年代,“小王子”仍然是真命天子,却迎来了“凯撒大帝”─传媒给拉格斐的绰号为“凯撒”(Kaiser)。
事业巅峰VS声名鹊起
1982年,圣罗兰的公司庆祝成立二十周年;翌年,“圣罗兰回顾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乃该馆首度为在世设计师举办作品展,确立其在时装界如日中天的地位;再过两年,圣罗兰获法国政府颁发最高荣誉─“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这也标志着这位设计奇才达到事业巅峰。
同样在1982年,拉格斐获委任为Chanel主设计师;翌年,为品牌设计的首个系列推出,即以大胆创新的意念予人耳目一新,“Chanel有救了”成为当媒体的评价;翌年,拉格斐的同名品牌Karl Lagerfeld推出……拉格斐姗姗来迟的名利之路开始变得畅通。
两人的事业之路难免摆脱不了成长的烙印。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西北沿岸城市奥兰(Oran)的圣罗兰成长在一个富裕之家,自小受母亲启发爱上时装,并很早就流露出与别不同的才华,之后得父亲的名人朋友推荐进入巴黎高级时装公会旗下学校学习,再获引荐给设计大师迪奥,以“时装小王子”之姿态登上时尚圣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相比之下,德国移民过来的拉格斐却只是巴黎的客人(他直至逝世仍属德国国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时装设计和剪裁方面的训练。小时候虽然爱时装,却一心一意以当插画家和漫画家为志愿。
不同的成长经验和生活态度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两位相识相知半世纪,互为欣赏,也互相较量,亦友亦敌。结果,一位少年得志,建立了自己的时尚王国;另一位大器晚成,却主宰了时尚世界。
感情泛滥VS用情专一
他们的爱情际遇也不同。作为天才设计师,两人都有不少“缪思”(muse,即女神),最爱却是男人。只是,圣罗兰有像女星嘉芙琳丹露(Catherine Deneuve)般的红颜知己,之间的友情维持至终身;拉格斐无论对男人或女人,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圣罗兰滥情,却获得生意拍档皮尔贝格深情的爱。他们一个专注于设计,另一个负责行政和财务,共同经历了从1956至1976年相遇、相知、相爱到分手的二十年。期间,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打造出令很多后辈设计师渴望加入的YSL品牌,并留下不少冲击时装界乃至整个流行文化界的经典造型和时尚符号。
圣罗兰无疑是旷世天才,也许成名太早,他长期活在镜头监视下,承受巨大压力,一度脆弱得陷入恐惧中,并因此精神崩溃,幸得皮尔的包容和鞭策下,才华被激发出来。
拉格斐的爱情却不太顺遂,他唯一公开承认的恋人就是有贵族血统的男模Jacques de Bascher,但这位在拉格斐眼中完美、至死念念不忘的男子却是一位浪荡公子,两人自七十年代初开始相爱十八年,但期间Jacques一度跟圣罗兰暗渡陈仓。
明知爱人背叛,拉格斐仍以包容之心爱护这位行为乖戾张狂、甚至变态的美男子,并在生活上资助他,关系维持至1989年Jacques因爱滋病离世。
跟圣罗兰那种夜夜笙歌、嗜烟酗酒,乃至吸毒等糜烂、纵欲的生活方式不同,拉格斐的私生活却显得检点,处事也理性得多。他勤奋好学,热爱工作,平时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
颠覆传统VS尊重经典
圣罗兰有强烈的设计主张,他也透过时装来回应社会,并表达观点。他的设计不但影响一代代设计师,也借此表达对艺术家的尊重和对女性的解放。比如蒙德里安小洋装和从俄罗斯芭蕾舞衣得灵感的系列就是向艺术家致敬之作,而女装燕尾服、西裤套装(Le Smoking) 则为女性塑造了中性优雅的形象,并壮大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中性潮,其他还有波希米亚、非洲守猎装等民族风,对七、八十年代女权张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针对上流社会一系列离经叛道式的举动,还包括最早起用黑人模特儿行天桥,将新香水命名为“鸦片” (Opium),甚至自己全裸拍电视广告等。
如果说,充满爆发力的圣罗兰是一位敢于颠覆传统观念的潮流创造者和文化革命者,那么,拉格斐则是一位尊重经典的时装朝圣者,无论是早年开始为Chloe和Fendi设计,还是作为殿堂级品牌Chanel的设计总舵手。
可能长期为不同的牌子设计,受到品牌原有风格和精神的局限或大集团的行政掣肘,拉格斐在创作上虽然灵感源源不绝,屡见创意,却总见到传统的影子。
他的设计更多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良,并注入新元素,而不是彻底打破。这当中的典型就是重塑Chanel,不但把品牌创办以来的经典产品重新包装,比如花呢外套(tweed jacket),更把其创办人可可.香奈儿生前喜欢的物件乃至生活过的地方都拿来运用,比如山茶花和她居住过的巴黎巴洛克式公寓等,制造了话题,也予人惊喜,当然,赋予时代感。
所以,有人不承认拉格斐是设计师或艺术家,而只是“造型师”(styliste)─将原有的东西重新配置或配搭出另一个新的造型,而没有创造新的东西。对于这一点,他并不反驳,因为他不视时装为艺术,也不会将设计师视为痛苦的天才,更坦言自己是“机会主义者”。他倾向成为由单一个人构成的“跨国时尚现象”,而非一件“艺术品”。
跟圣罗兰的病态行径和起伏情绪不同,拉格斐是理智冷静甚至到自我封闭的地步,他把心中的爱投射到工作中,拯救和打造了品牌,也成就了自己。这条路走得风平浪静,只是终究是孤独的。
上文节录自第15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4日)《天才两条路 争艳半世纪 品牌化的拉格斐VS个性化的圣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