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美国眼中的中国 管中窥豹还是旁观者清?
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眼中的中国更为沧海桑田。而今,当中美关系紧张,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激进鹰派幕僚一再强调:“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荣,离不开美国的帮助。”重新看回美国对中共和中国之认知的变化,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这四十多年变迁的另一个维度。
冷战初期的二十余年里,中美隔绝。普通的美国人提起中国时,不外乎唐人街、韩战、核武器和毛泽东。直到时任美国总统尼克逊(Richard Nixon)于1972年2月访华,方重启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随行的《纽约时报》记者Max Frankel写到,“我们 感受到了马可孛罗当年的兴奋,但他有数年,而我们需要在八天内填满美国人积累了数十年的好奇心。”“中国人如何讲笑话?中国男人聊女人吗?”
美国总部的同僚们接连询问,“若非二十二年的隔绝,人们想必不会问这种问题。”对于这“最非凡的一周”,他给出了这般总结:“中美找到了足够共识,以让两国忘却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对彼此的恐惧。”如果说1970年代中叶,美国对中国的印象还仅存于好奇,那么当邓小平在1978年底开启改革开放,则点燃了美国对中国的期许和寄望。
1978至1989:从“期望”到“绝望”
1979年初,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大三中全会结束仅三十余天后访问美国,期间他和随行人员戴牛仔帽、吃美式烤肉、大赞美国先进的画面,被ABC和NBC等电视台全程跟播;美国儿童合唱团为邓小平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景象,彰显了彼时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和善意。
从1978到1989年,美国《时代》周刊多次以邓小平为封面,将美国人对他和对中国的期盼显露无遗:1978年,主题为《邓小平携呼唤而来》;1979年,《邓小平“带来了一个新的中国”》;1983年,《邓小平“流放了毛泽东的阴魂”》;到了1985年,更给出了“中国正远离马克思主义”的论断。随着邓小平推动的自由化改革,美国从上到下皆对这个“渐渐褪去红色印记”的中国充满欣喜。
然而,1989年的六四事件重新将两国关系抛回了低谷。在过去数年间屡屡称赞中国和邓小平的《时代》周刊直言《中国变疯》。彼时的美国无限惋惜,那个走上自由化道路的中国竟然发生这般骤然的转折;彼时的美国人也无比愤恨,看来中共依旧是那个手持镰刀铁锤的马克思主义专制政权。
即便是这样,那时的美国在看待中国时,依旧不乏积极评述。六四事件数个月后,曾以《时代》总编辑身份专访邓小平的Hedley Donovan于C-SPAN电视台节目中表示,“正是邓小平的自由化政策,孕育了如今的思潮”,“他是压迫者。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
1989至2001:围堵还是接触?
六四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政治。之后数年里,美国发起数项经济制裁,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骤减。值得留意的是,对华最强硬的声音一直来自国会,白宫反而频频呼吁中国重启政治和经济改革,期待两国关系重新改善。
美国学界和民间则同时透露着对中国国民的关注。1990年,美国著名汉学家白鲁恂(Lucian Pye)在《外交事务》中发表了〈中国:善变的政权,焦虑的社会〉一文,表示“中国似乎总能激起人们,尤其是美国对其的关注,并向其教授现代化的方式。然而,中国总能以近乎自残的方式让人失望”。
此后数年里,有福山(Francis Fukuyama)等人断言“历史的终结”,有章家敦(Gordon Chang)等人给出“中国崩溃论”的预言;更有美国资本家和企业家在面对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巨大获利机会时的趋之若鹜;而美国政客和学界也在“围堵中国”及“拥抱中国”的争论中喋喋不休。
不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前夕,于《经济学人》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崛起,他国就需要叩头?〉,概括了199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的主基调:“中国更在意的是经济发展而非军力提升,只要美国维持在东亚地区的存在,中国就不会主动出头。”
时间继续推演到世纪交接,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让两国陷入外交危机,对华强硬的声音再次弥漫华府国会山。美国和中国都有不少人认为,若非发生“九一一”事件,美国大有可能在彼时向中国发难。不过历史向来容不得假设。在廿一世纪伊始,中国全力腾飞的综合国力,促发了美国对中国前所未有的关注。
2001至2008:“人”到“国”的改变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第一人口大国在时隔百余年后重回世界贸易版图。两三年内,沃尔玛超市迅速被“Made in China”所占领,愈来愈多出生成长在中国大陆的人来到美国。商品之间和人与人的交流愈来愈多,美国普罗大众也开始对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有了初步认识。不过,这阶段美国对中美关系的判断并没有太大改变。再以约瑟夫.奈为例,2004年,他认为除了军事和政治的“硬实力”以外,美国还有更为重要的经济文化“软实力”—对当时的美国精英而言,“中国值得关注,但不足为虑”。
谁说不是呢?那个阶段的中国力图进行财富积累,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贪腐、人权问题,佐证了“美国不必顾虑中国”的判断。同时期,美国对中国的关注点也更多围绕在这些方面。2008年,《纽约时报》和CNN就西藏骚乱等事件猛批中国政府,而美国人对中国“世界工厂”、“廉价劣质”、“自然环境恶劣”、“贪腐严重”、“食品安全没有保障”等印象也是自那时形成。2008年12月,《时代》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时给出中肯评价,“连续三十年的飞速经济成长终于带来负面问题。当代中国毫无魅力。”不过,“在滞后了数百年之后,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正重新加入到人类发展的主流中,而这其中自然美丽与丑陋参半。”
2008至今:从“崛起”到“威胁”
常言道“树大招风”。当中国发展到了一个地步,那么无论它再怎么韬光养晦,也会成为别人无法忽视的对象。自2008年前后起,美国愈发意识到中国的前景与自己密切相关。次按危机的发生和中国经济的坚挺,令“中国崛起”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之后四年间,《经济学人》六次以“中国崛起”为封面,在美国引起重大反响。
中国在GDP超越日本后继续腾飞的综合国力,也令激进对华立场在美国社会酝酿。如今以国家经济顾问身份辅助特朗普的纳瓦罗(Peter Navarro),便是在这段时间完成《致命中国》一书。
于2015年乘势参选的特朗普,也成为第一个将“中国议题”当做主要竞选口号并且胜选的美国总统。2017年12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表“锐实力”的报告,直指中俄利用专制制度和民主社会的不对称,影响舆论和人们的行为。美国人对美中关系现况的不满情绪,正迅速累积,这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综合实力脱不了关系。
当然,美国也不乏对今日中国的肯定之声。《外交事务》便于2016年10月24日刊发〈中国为何以经济为代价反腐败〉一文,表示如果中国能全方位杜绝腐败,经济将更有活力、更透明且可持续发展。
2017年中共召开十九大前后,《时代》首次在封面以中英文“中国赢了”为题,坦言“就在五年前大家还一致认为,中国终需根本性的政治改革来维护国家合法性”,但是,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比二战结束以来的美国模式更完备、更可持续,“美国模式逐渐失去吸引力”。这篇文章不乏“为自己敲警钟”的意味,不过四十年后美国在面对中国时,首次有人开始以“学生”而非“老师”的身份自居。
自尼克逊访华的四十六年间,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愈发清晰,当年的好奇也演变为今日充满质疑和惊叹的矛盾体,既有纳瓦罗和现任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等人“为了美国全球第一的地位必须将中国击倒”的立场,更有不胜枚举的舆论一再指出美中必须避免冲突升级。
以过去一个月发生的华为孟晚舟事件为例,面对中国人的义愤填膺,有如《华尔街日报》在观点文章〈华为的教训〉中表示,此次事件源于中国扭曲全球贸易常规,咎由自取;也有《彭博商业周刊》在观点文章〈孟晚舟的逮捕或将适得其反〉中直言,西方在滥用司法权利。不过,一个共识始终存在:华为今日的领先地位,已让美国同行感到巨大压力。
折射到国家层面,美国从昔日对中国“事不关己”的好奇,到今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敌意和焦虑,四十余年的态度转变,本身也是中国变迁的另一个客观参考。
上文刊载于第14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24日)《管中窥豹 还是旁观者清?美国眼中的中国四十年》。
相关文章:【中美贸易战】孟晚舟难改贸易战局 北京绝不放弃中国制造2025?【贸易战】中美矛盾难解 国人须重新理解“让步”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