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孟晚舟难改贸易战局 北京绝不放弃中国制造2025?

撰文: 卓朋序
出版:更新:

逮捕、庭审、保释,“华为公主”孟晚舟一周以来的行踪牵动着不少人,而作为旁枝的护照风波亦成为本港热话。不过,与早前发生的中兴事件类似,孟晚舟事件不会成为中美关系改变的转捩点,只会是本轮中美冲突的一个插曲。与此同时,外媒也传出中国有意在中美贸易谈判的硬骨头——“中国制造2025”上让步的消息。

加拿大当地时间12月11日,卑诗省法院经过多日聆讯,决定批准孟晚舟以1,000万加元(约5,844万港元)保释,其间不得离境,须接受保安公司24小时监控。孟晚舟需要在明年2月6日重回法院,以确认引渡聆讯的具体日期。这也意味着,孟晚舟案至此进入旷日持久的司法相持期。

早前加拿大法院批准孟晚舟保释。(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孟晚舟案难阻中美谈判

孟晚舟获准保释之后,涉事的美加两国领导人似乎立刻燃起了火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二(12月11日)表示:“如果我认为这有助于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协议,并对国家安全利益有好处的话,在必要情况下,我肯定会介入孟晚舟案。”这番说话形同承认孟晚舟案存在政治操作。次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随即回应说:“不管其他国家要如何做,加拿大都将按自己的法律行事。加国现在是法治国家,将来也永远是法治国家。”但是,无论特鲁多的声明如何强硬,也改变不了事件由美国主导的事实。按照美加间司法互助协议的规定:自孟晚舟被捕那天起,美国有60天时间决定是否引渡。如果美方逾时未提出请求或放弃引渡,加方须即时释放孟晚舟,并准其离境。

照常理来说,当两位加拿大公民被中国羁押,盟友面临极大外交压力时,华府自然应该尽快提出引渡要求,避免夜长梦多。然而,美国内部对是否“升级”孟晚舟事件似乎仍存疑虑。特朗普在上周二除了称可能介入孟晚舟事件,还在Twitter上表示中美谈判取得建设性进展,显然不想将局面“搞僵”,情况如同早前他选择放生中兴,以推动两国谈判。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后,随即在国内高调宣扬将与中国达成协定,对他来说,此时的“首要任务”自然是争取政绩,以坐实其“谈判高手”的美名。

即使特鲁多如何强硬亦改变不了事件由美国主导的事实。(资料图片/GettyImages)

对中国来说,保护孟晚舟作为中国公民的权利自然重要,但不可能因此跟华府撕破脸,放下更重要的中美协商。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于上周二致电美国财长努钦(Steven Mnuchin)和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大有将孟晚舟事件与贸易谈判分开处理的意图。中方实际态度也证实了这样的判断:12月6日,外交部一方面谴责美加扣人行径;商务部却在同日表示中美团队正紧密合作,有信心在90天内达成协议,显示中国无意因孟晚舟事件,延缓两国谈判进程。

事实上,中国的外交习惯一贯指向明确目标,并淡化处理其中插曲,因此招来不少民族主义者批评。1999年5月,美军空袭南斯拉夫联盟时炸中位于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造成三人遇难,当时除了容许国内民众藉示威释放反美情绪外,中国并无强烈回应。两年后的南海中美撞机事件,中方亦选择低调处理,当时中国正坚持韬光养晦策略,亦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视为重要战略目标,因而选择暂时“忍气吞声”。面对棘手的中美贸易谈判,北京显然不会因孟案转移注意力。

加入WTO曾经是中国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资料图片/路透社)

众所周知,中美贸易谈判大致涉及三大争议:关税平衡、市场准入及中国产业政策。关税问题上,无论是刘鹤在今年5月提出的“额外购买2,000亿美元货品”,还是早前特习会上达成的“中国愿即刻购买大量美国农产品”,都体现中国有意在自身需求基础上,增购美国货品。如今中国愿意降低美国的汽车关税,亦表明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取得积极进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有意放开市场准入门槛:开放美国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Tesla)在上海设厂,容许瑞银集团(UBS)成为在华控股券商,同意美国运通集团(American Express)独立开展小额信贷业务,都展示了北京的诚意。

中国有意开放Tesla在上海设厂。(资料图片/路透社)

“2025”换停战协议?

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困扰两国许久的产业政策问题,近来也传出“中国让步”的风声。《华尔街邮报》上周三(12月12日)的报道,中国正草拟取代“中国制造2025”的新计划。新修订的计划将不再强调中国在生产上的主导地位,以确保国营、私营和外国公司可以更公平地竞争。与此同时,北京将调低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目标。

不少媒体把这个消息解读为中国将放弃“中国制造2025”,又或是中国已改变产业政策,但这样的解说难免有些偏颇。从目前放出的消息来看,北京同意改变的不过是实现“技术变革”的手段,即同意市场和外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承担更多责任,但“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在2025年前于物联网、机械人、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至世界一流水平,却未有任何改变。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科技及工业发展的头号产业保障,北京绝无放弃其目标的可能性。(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技术,对中国科技发展并非新鲜事。如今发达的中国高铁,起步阶段便依靠引进日本和欧洲技术:2004年,中国向日本川崎重工购买新干线E2系车辆及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CRH2型动车组;港人熟悉的“动感号”列车,也是由2005年从德国西门子引进的ICE列车加以改良而成。在几年之内,中国高铁便发展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列车,可见容许外国企业参与和研发自主科技可以并行。

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创新动力亦逐渐从国家主导转向民间自发。以民营企业集中的东莞为例,早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之前,东莞已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不到三年时间,便已减少30万劳动力需求,令生产成本降低一成。而今次孟晚舟事件的主角华为集团,也依靠公司内部资金及人力资源,推出全球唯一成熟的商用5G系统。只要中国经济维持高速增长,民间自发形成的“科技升级”浪潮便不会停止。

民间自发形成的“科技升级”浪潮因中国经济维持高速增长而持续。(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中美矛盾易纾难解

熟悉中国政治的读者不难理解,中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永远以内政需求为依归。对北京而言,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中国可按计划在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才是当下要务。为此,中国有必要与美国协商,保证中美关系不会恶化至影响经济发展。而美国发动贸易战的一大目标,在于抓住“中国国力超越美国”前的最后时间窗口,拖延中国发展,以保住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到的“世界领导地位”。

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高居世界第二,但其人均GDP仍与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处于同一水平,仍属发展中国家。若无法实现技术升级及经济模式升级,很可能与拉美国家一样,落入“无法与发达国家拼技术,也无法与发展中国家拼成本”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科技及工业发展的头号产业保障,或会变更名字及方式,但北京绝无放弃其目标的可能性。

即使中美两国最后达成协议,相信中方也不会在产业政策上作出太多让步。(资料图片/路透社)

事实上,美方也很清楚这一点。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上周四(13日)接受采访时便表示:“中国虽然已不再强调‘中国制造2025’,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芮恩希(William Reinsch)也表示,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已经放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未来也不会放弃。

当下中美谈判仍处于相持期,即使中美两国最后达成协议,相信中方也不会在产业政策上作出太多让步。与此同时,只要中国仍保持成长速度高于美国的“追赶格局”,无论是特朗普或是两年后可能上台的民主党总统,也很难放弃对抗及打压中国的政策。只是,对两国执政者而言,矛盾虽不能解决,但总有纾缓的办法,维持两国“斗而不破”格局仍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一段时间来,北京已在中美谈判中作出诸多让步,以求纾缓两国关系,现在轮到华府作出选择了。

上文节录自第14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17日)《孟晚舟改不了贸易战局 贸易战撼不动“2025”》。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