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北野武的下流哲学》地图炮狂轰 教你点做人
北野武,一个在日本家传户晓的名字,这位71岁的全能艺人,不仅是导演、演员、剪接、搞笑能手,更是多本著作的作者。他的文字犹如所拍的电影,绝不转弯抹角,而且辛辣无比,不怕“地图炮”伤及无辜。早于2009年在日本出版、今年在华文界首度出版的《北野武的下流哲学》,就是他又一“人生哲学”力作;这不是心灵鸡汤式作品,而是一记又一记的“重拳”,点醒你点做人。撰文:李美
全书以《品格》、《梦想》、《潇洒》、《规矩》、《技艺》五个主题贯穿。作者北野武早年以搞笑艺人身份出道,于浅草打滚多时,一步步从低谷踏上高峰。看透世事的他,无论针砭人生抑或时事,尽皆一针见血;他的话或许不动听,但极为真切。书名所谓“下流”,其实更像讽刺世情——世人自以为高高在上,却可能忽略了一些最根本的道理。阅毕全书,更觉个中内容不单适用于日本,放诸四海皆可。
品格:符合身份地生活
《品格》里,副题是《有品的人,懂得符合身份的生活方式》。北野武提出大量生活小节实例来作批判,例如当下人们爱在社交媒体“评论”,甚而人人都可成为“KOL”,他对此嗤之以鼻。且看大导演认为看待“饮食KOL”,怎样才是应有的“食格”:“好吃的东西就是好吃,吃的人自己知道就好了。吃饭的时候不管食物好吃难吃,都不应该大肆评论,这才是日本人该有的样子。说到底,食物这种东西得靠杀生才能获得,吃饭就算抱持罪恶感也不为过。”他同样讨厌排队等食时“打卡”:“排队等了好几小时,好不容易才能吃上一碗拉面,做到这种地步也要吃的人实在是够窝囊了。这和饥饿的动物有什么两样?”敢言的他,相信道尽了网下沉默多数的心声。
这就是北野武,大多数人做的事,在他眼中不一定是绝对;反之,这可以是集体反智。他书写的年代,或许“相机(手机)食先”的现象尚不严重,亦未恶化到人皆尽是“KOL”。不过,他却像“预言家”般睇通未来的众生相。什么也评论一番,不顾他人感受,甚而大放厥词都没所谓;他看不惯这种现象,故直斥其非,读者读着之时或会感到“不安”。
梦想:一点价值都没有
今时今日许多人动辄谈起“实现梦想”、“追求梦想”,令社会上下恍惚满是正能量。北野武在第二章《梦想》里又向世人大泼冷水:“如今是个‘梦想’跳楼大拍卖的时代。梦想一点价值都没有了。”为何他有这个看法?全因他认为“美梦是用来期待的,能够轻易实现的不叫梦想”。他又批评一众怪兽家长:“毕竟只是孩子,梦想对他们来说太虚无缥渺。偏偏大人总是说着‘真希望你的梦想能够实现’,硬逼他们拥有梦想。”于今“赢在起跑线”的思潮下,北野武的话语不为扑灭各人心中梦想,而是提醒大家,在做梦之余也要正视现实。
梦想是个宏大无比的概念,有些人注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资源,实现梦想可能相对地容易一些,但不代表这些人必然成功。过分膨胀的梦想犹如泡沫,一旦爆破,人们不得不回归现实,个中落差非每个人都承受得了。北野武的说法更为实际,让读者们直视自我:“现代人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只做梦不努力……这些人在知道梦想无法实现时,就会把责任怪罪到别人身上。”他进一步引伸说:“该做的是朝着目标的努力,梦想就只是梦想。”看似很残酷,但这本书将读者从过度正能量构成的“精神鸦片”抽离出来,脚踏实地去生活;不管志向大小,至少要付出努力,绝不能诿过他人。
潇洒:顾虑他人中展现
关爱座在香港沦为“批斗座”,冲突起源之一是双方都不顾及对方。北野武在第三章《潇洒》中就言明:“真正的潇洒,展现在顾虑他人的行为上。”北野武是电影人,见尽光影世界的人生百态。他点名赞扬日本已故巨星高仓健,指出“健大哥的帅气,来自那份了不起的体贴”。他忆述拍摄日本电影《夜叉》曾与高仓健合作,用餐时对方观察到工作人员的菜单不如自己,就要求有关方面不应厚“我”薄彼,说“不能只有这桌(自己所属的)吃得特别好”。
来到这里,看似偏激、暴烈的北野武,虽然言辞继续锋利,惟他在这一章骨子里说的,其实是苦口婆心的道理。本书首度推出时他已年逾60,你以为他会“袒护”老人?才不会。他提醒人生阅历丰富的长者:“老人的面貌是年轻时的延伸,等到上了年纪才焦急要做个‘潇洒的老年人’为时已晚……既然如此,倒不如来个突变,变成有点疯狂的老头算了。既然他们说‘什么都好,培养一个兴趣吧’,那就成为一个忽然会说法语的老头吧。”年老不是恃老卖老,什么也停下来,不顾他人地指点江山。俗语有云“敬老尊贤”,当中不仅有“老”字,也有“贤”字,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推己及人,不断适应世界及人生的变化,是适用在任何年龄阶层的人们。
规矩:不论贫富皆遵守
电影世界中的北野武,形象暴戾;他拍摄的黑道片,如《大佬》、《全员恶人》三部曲等,就有种天地不仁,甚至有视觉上令人“痛楚”的震栗。惟同一时间,他又会拍出《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阿基里斯与龟》等言志文艺作品;这样在创作上跳脱的大师级人马,是否不讲求规矩,不按章法处世?北野武再令读者大跌眼镜。他不仅遵循规矩,而且极其重视规矩,从第四章《规矩》中简洁的引例可体现到:“类似把鞋子排整齐这种基本又传统的规矩,都是为了让人们像样地生活。社会上自然发展出的行为,没有一件是无用的……或许因为我是祖母带大的孩子,和长辈一起生活,意外地养成了好规矩也说不定。”
谐星出身的北野武,从老派的师徒制学艺,后来自己都收了徒弟。对他而言,师徒制不仅是学艺,也是形同与“家人”相处,讲求礼数,他看不惯“不懂礼数的搞笑艺人愈来愈多”;小至打招呼,大至收拾化妆台或房间,他都认为能够以小见大。他引伸到家庭来解说:“一个家族三代人生活在一起,孙子辈的很快就能学会教养与礼数。”
当“下流老人”、“废老”等轻视老人的观念日盛,北野武反其道而行,秉承上一章的精神,处世正正要顾虑他人。他的“地图炮”是向每一个年龄阶层的人发出,在他眼中没有谁比谁高尚,“错就要认,打就企定”,道理面前人人平等:“从一个人的规矩可看出他的品格……规矩是所有人必须共同遵守的东西。富人也好,穷人也罢,谈规矩不看这些。”
技艺:撕破艺人的光环
压轴一章谈到《技艺》,作为艺术工作者的北野武,却未将艺术搬至高到难以企及的殿堂,而是又再“落地”,淡然道出“把生存之道化为‘艺’,就能拉高品格”。他撕破艺人、尤其是搞笑艺人的光环,道出数十年前艺人“就是存在于社会底层,从以前就被看得比士农工商更低贱”。于演艺界拼命演出的北野武,在生活困难之时仍然坚守原则。他在未红时不会抱怨他人,反而会向他人请教,反思自己的不足。他的专业虽然是讨观众笑声,但他绝不会放下尊严,以自己的身体缺陷、外表或说话方式来逗笑观众;他坚持的,是以最精炼的“桥段”来引人发笑——即使是艺人,都不可为钱而做出没品之事。
北野武游走于影视两界,坦言“比较喜欢电影”。面对酬劳较高的电视演出,他会视之为“工作”;去拍电影时,他只会对家人说“我去拍电影了”。老而弥坚的他自言没想过退休,不断替自己安排新工作。这叫三、四十岁就想着“退休生活”的少壮人士情何以堪?
说真话:这就是有品
全书最后一句以作者的诗句作结:“老派的,庶民的,男人的精神;我喜欢这样,但也感到困扰;这就是有品。”这年头,说动听的话容易,道出或恐伤人自尊的真心话却显得难能可贵。艺人就是表演者,客套、虚伪的话语对他们而言才最“安全”;北野武从事影视工作、著书已去到“化境”阶段,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没有太多计算,说的道理都是“直中红心”那种。演艺界不需太多“说好话”的人,反而要更多像北野武这种“说真话”的人。北野武的文字犹如其所拍的电影,绝不转弯抹角。
上文节录自第13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日)《《北野武的下流哲学》笔锋辛辣 点醒你点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