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病】大学生︰只提供Counselling令我“顶得顺”

撰文: 欧阳翠诗
出版:更新:

上回提到,心理学系四年级学生阿晴因为升上大学的不适应,加上学业的压力,令她情绪出现问题,校园辅导员的态度更令她抑郁症恶化,她只好寻求私家医生处方抗抑郁药,三年多以一直靠自己“挨过来”。大学辅导组的工作无法协助她走出情绪困境,在课程中即使有正向心理学的部分,想修读心理学帮助其他跟自己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却感到课程连自己也帮不到。大学里到底在精神健康教育及推广方面,有何实质行动帮助学生?

大学情绪辅导政策被动 心理学系大学生︰出到辅导室也没人帮到我

除了提供辅导服务外,大学仍抱持大学生有一定能力面对逆境的期望,以致忽视精神健康支援。(资料图片)

考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压力特别大的时期。阿晴指,大学辅导组每逢考试时期也会派发鼓励正面思考的卡仔、派粒糖,写着‘正面啲谂嘢’,她收到更不开心。

“他们多做师生、宿舍tutor的技巧训练,比起这些表面功夫好。不如做好生涯规划,可以多帮助学生找出路。实际点去改善课程设计,而不是给我辅导服务,令我‘顶得顺’。这样无法帮我解决问题。”她说道。

教局资源 多投放于中小学

事实上,2016年《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最终报告》的建议部分,亦有提及阿晴关注的范畴。除了营造正向、关爱与支持的校园文化,以及加强有关精神健康和生死教育等普及性支援,并关注高风险的学生,报告建议教育局应为学生身边的人,包括教师、朋辈、大学人员及家长提供“守门人”训练,以及早识别及支援有风险的学生。鉴于现时的年轻人比较倾向与朋友分享他们的不安及感受,因此报告建议为年轻人提供“守门人”培训,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应对朋辈的自杀讯息,以及协助他们识别有需要协助的朋辈。

近年教育局投入更多资源推广学生精神健康,在过去两个学年,优质教育基金共批出465份与“好心情@学校”计划有关的申请,总资助款额超过9,000万元,但专上教育并未纳入优质教育基金的资助范围。即使教育局在精神健康推广方面投入的资源有所提升,但在大专院校方面的支援却明显较中小学少。

大学生开学后可能会面对期望落差,支援不足可能令学生情绪出现问题。(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其中一个较为大型的大专院校精神健康推广活动,是由学生主导的防止青年自杀计划“与你同行”(WeCare Fund)。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获得私人捐款资助,计划旨在支援有情绪困扰或自杀风险的朋辈,以及推广关注精神健康的项目。

在过去两年,每个申请的项目约有五至六名学生参与,25个项目共有约125名学生担任推行者的角色。这些项目的形式不设限制, 2016/17学年的冠军得主创作了一场话剧表演,让学生思考自己在防止自杀的角色可以做什么。此外,亦有同学设计朋辈辅助计划、流动应用程式(mobile app)、减压工作坊及coffee corner等,宣传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同学主导的计划或较能让情绪受困扰的学生敢于求助和参与,同时让同学反思自身的精神健康状况。然而,计划暂时只是依靠私人捐款推动,仍未属常设项目,参与的学生数目亦有限。

近年大学课程中也加入了更多和精神健康相关的选修课,香港中文大学在2018/19新学年也有新的课程。(资料图片)

在现时的大学教育里,虽未有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修读精神健康教育或生命教育,但各大院校近年也开始在通识教育的选修课(部分院校称为Common Core或General Education)加入更多相关的课程。

例如香港大学近年开办“Suicide: Risks, Research and Realities”课程,让学生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了解自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于2018/19学年推出“丰盛人生︰正向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程,由中大校长段崇智亲自构思课程,讲解正向心态带来的好处,再引导学生实践,旨在锻炼抗逆力及解难能力。

“现在教的不开心 学的也不开心”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主席叶兆辉教授指出,现时校方在精神健康方面,常做补救性措施,在出状况时由学生去求助。他指出,应审视整个课程设计、朋辈关系、学校气氛等。

在大学不只做研究,教师不是一台机器,教育就是我们教师一起学习……大学要建立一个环境,让教师开心地教书、研究,让学生开心地学习。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主席叶兆辉
叶兆辉形容将资源投放在年轻人上,是“社会的保险”。(吴钟坤摄)

叶兆辉表示,“自杀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培训教师识别高危学生,但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在大学不只做研究,教师不是一台机器,教育就是我们教师一起学习。多点培训和资源,可助学生开心学习。现在教的不开心,学的也不开心。”

谈到如何在大学履行精神健康教育,他认为不只是学校要做。“课程规划要做得好,学生要做得好,出路要做得好。如果教员常担心能否续约,哪有时间理会学生?大学要建立一个环境,让教师开心地教书、研究,让学生开心地学习。”

他不认同现时大学在推动精神健康教育方面较为被动,但认为学生遇到问题的确要主动求助。他指出,在三三四学制下,升上大学的学生年纪较小,有不少可能未准备好就入大学,即使有些同学成绩出众,但人生经历较少,中学与大学生活差异大,或出现期望落差。

政府去年公布《精神健康检讨报告》,就加强香港整体精神健康服务提出建议,希望制订长远的心理健康推广策略。报告指政府采用综合模式推广精神健康,包括预防、及早识别,以及为有需要人士提供适时介入、治疗和复康服务。检讨委员会检讨工作的集中范畴,包括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以及成人精神健康服务两项。

大专生经历从少年过渡到成人的阶段,也是面对复杂挑战的重要时期,大专院校的教育虽有其自主性,但是,精神健康教育明显仍需加强。

上文节录自第12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10日)《寻求协助以外 大学精神健康教育的缺口》。

相关文章:【情绪病】大学情绪辅导政策被动 “出到辅导室也没人帮到我”【情绪病】康复者重返宿舍被留难 黄子悦:我不需要被照顾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