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中(一)怎样划?哪时代?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十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总论,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第一部分共四个条目(1至4),在其开首即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并为“划时代的”,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跟改革开放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2013年跟1978年一样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已经指出当时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但其划时代的意义尚未确立。直至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总体完成,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性更为突出。中共中央在《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已经形容,改革由局部探索和破冰突围,转变到系统集成和全面深化。
这就是说,1978年至2013年的改革是局部探索和破冰突围的,但2013年以来的改革却是系统集成和全面深化的,以系统观念处理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改革以整体和协同的形式进行。
三个要素和三个“面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及至二十届三中全会回顾这个过程时,改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三个要素。
历史主动,即要意识到变化来自人的作为,不能等待机遇从天而降,指着为政者说的;政治勇气,即要勇于挑战既得利益,不怕困难,针对的是小撮人;责任担当,即要以民众的福祉为依归,对他们负责任,着眼的是多数人。
比起十八届提到“新形势”,二十届更具体地说明三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民群众新期待。这三个“面对”共同构成了当下的时代,亦即国际上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人工智能蕴酿第五次工业革命,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更多的需要。
六个“紧紧围绕”到七个“聚焦”
要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任务分成六个“紧紧围绕”:经济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文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体制方面“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建设制度方面“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六个“紧紧围绕”改成七个“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对比可见,经济改革更加强调“高水平”,政治方面引入“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整体概念,改善民生改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表述,生态方面加入“绿色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增设“平安中国”统整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等范畴。
四个“坚持”到六个“坚持”
两份《决定》的第一部分都是到第4条目为止,亦即总结改革经验后要坚持的原则。十八届的四个“坚持”包括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前三者大致可由二十届对党的领导、守正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坚持对应。对于改革和稳定的平衡,二十届可见于“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以及“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把胆子大和步子稳的关系梳理得更具体。二十届另加上“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坚持”,是十八届未有的。
所以综合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第一部分,就是面对三个环境,凭借三个要素和坚持六个原则,聚焦七个范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