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独家精选|解构香港公共理财迷思 我们离主权基金有多远?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当今世上,“主权财富基金”大行其道,既开拓公共财政来源,又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新加坡淡马锡、挪威全球养老金、阿拉斯加永久资金皆是成功例子。过去30年内,就有63个主权财富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全球各地加强善用财政盈余之际,坐拥4,417亿元美金外汇储备但又深陷众多社会问题的香港,却仍然在争拗“外汇基金是否主权基金”这个再基本不过的问题,足见香港公共理财之落后。
所谓主权基金,泛指由国家或经济体所成立的跨境投资基金,由于是以公帑进行投资的基金,其投资收益亦将用于公共事务支出,普遍被视为一种更长远、更深刻的“还富于民”手段。香港财政储备当中涵盖外汇基金、土地基金、未来基金、基本工程储备金、香港增长组合等等“基金”,但当局一直否认香港拥有“主权基金”,原因有二:其一是作为“特区”的香港不能使用“主权”一词,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其二是每个基金必须严格遵守“财政铁律”,不能轻易挪用。
然而,从实质意义上看,“主权基金”中的“主权”是指政府拥有财政主权而非政治主权,如果向来财政独立的特区政府囿于一个名称而放弃更加理想的公共理财追求,那无疑是一叶障目。再者,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所谓“财政铁律”就不能被革新吗?当各地政府都在主动探索公共理财的无限可能,香港难道就不应该建立一个真正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类主权基金”吗?我们尝试从外汇基金、未来基金以及香港增长组合的故事当中,寻找香港公共理财摆脱被动防守的答案。
系列报道:
外汇基金到未来基金到香港增长组合 我们离“主权基金”有多远?
敬请留意2022年8月22日出版的第331期《香港01》电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