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者|“以老护老”无以为继 是时候重视“孙辈照顾者”的价值
“你说说你多少岁啦?”“40岁!”“真的吗?那我多少岁?”“30岁!”“那我是你的谁啊?”“孙!”“那我们只差10岁呀?你10岁就做婆婆啦?好啦,那你就40岁吧!”——这是“孙辈照顾者”文文和她100岁高寿的婆婆的温馨日常。
孙女照顾相差50多岁的婆婆
文文与父母和婆婆同住一个屋簷下。六七年前,婆婆的行为举止开始变得古怪,一家人在照顾婆婆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争执。父母本是婆婆的主要照顾者,但已年过七旬,而且身体抱恙,甚至需要被照顾。文文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眼看家里日渐爆发各种矛盾与冲突,决心介入做个“和事佬”。她不仅想方设法调和婆婆和父母的情绪,还抽空帮父母照顾婆婆。如今一家人同心协力,婆婆过得健康快乐,闲时还能跟亲朋好友饮茶、打麻将。
文文相信:“年轻一点的孙辈有办法了解更多不同的选择,再通过给上一辈或家庭成员进行分析,会给长者提供更好的照顾选择。”为了照顾婆婆,她与家中的工人姐姐经常参加不同的课程和工作坊,学习各种照顾知识,甚至考取职业治疗助理及护理员证书。
4月25日,岭南大学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与救世军护老服务联合举办“孙辈照顾者的需要、实践及政策”研讨会,文文获邀以“孙辈照顾者”的身份,分享照顾婆婆的故事。
“孙辈”照顾竟然不被认可
文文把这几年的照顾经验集结成书,在2021年出版了《我家有个大bb 隔代照顾者防撞板秘笈》,当中提及包括申请服务、家居设备、训练工具、以及各种各样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帮助更多同路人。她还在Facebook开设名为“我家有个大bb”的照顾者专页。
现在的文文担得起“照顾者专家”的称号,但五年前刚开始照顾婆婆时,她时常对自己的“照顾者”身份感到迷惘。有一次参加一个关于未来十年护老长者方针的公开研讨会时,报名时填写“你和被照顾者属于什么关系”一栏,发现只有父母、子女、伴侣、兄弟姊妹而没有“孙辈”这个选项,而向工作人员查询后,竟然被拒绝入场。
如今回想,她仍然不解,甚至觉得被歧视:“我只是想了解如何支援婆婆,支援我的家,并且我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我是成年人!”自此之后,她每次在公开场合自我介绍时都会强调自己是“孙辈照顾者”,希望能让社会看到这个群体的能力及其付出的努力。
“以老护老”其实最不理想
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2024年1月政府统计处公布的《香港统计月刊》显示,2022年本港男性平均寿命达80.7岁,女性则高达86.8岁。长者越长寿,需要被照顾的时间就越长,根据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结果,香港长者数目在过去50年由1971年的18万人激增7.2倍至2021的145万人,如今长者数目占全港人口的19.6%,且60岁及以上居于家庭的长者有16.6%需要长期照顾。可以预见,像文文一样同时拥有长寿的祖父母、高龄的父母,将会是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所以“孙辈照顾者”的角色不应再被排除在外。
然而,香港社会对于“照顾者”的身份认知,主要仍然集中在被照顾者的“子女”或“伴侣”这两方面,基本上不把“孙辈”视为照顾者。2017年,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发布《以老护老:基层年长护老者服务需要问卷调查报告》,发现照顾者年龄中位数为70岁,最年长者甚至高达90岁——这个年龄层的照顾者,有的不太掌握社区照顾服务的资讯,有的则以“没有需要”、“自食其力不想麻烦别人”为由拒绝使用服务,有的本身就体力欠佳甚或疾病缠身,照顾重担无疑令他们百上加斤。显然,“以老护老”是最不理想的照顾方式。
在“孙辈照顾者的需要、实践及政策”的研讨会上,岭南大学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总监陈泽群公布了《孙辈照顾者面对的挑战研究报告》的重点摘要。去年4至12月,包括陈泽群在内的研究团队和40名孙辈照顾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结果显示,85%的照顾者都是女性,其中18至39岁的照顾者人数最多,有67.5%;另外,80至89岁的被照顾者占比最大,达34%,当中有多达45%的被照顾者需要借助轮椅或手杖/助行架辅助行动。
年轻照顾者主责陪伴
《孙辈照顾者面对的挑战研究报告》指出,孙辈通常基于四个原因成为照顾者:其他成员无法提供足够照顾;减轻父母的照顾压力;对祖父母过往照顾之回馈;孙辈个人情况与能力上的优势。较年轻的孙辈照顾者,通常以陪伴为主,提供感情上的支持。还有一些孙辈照顾者,会主动搜寻和运用各种辅助设备,以减轻照顾工作的体力负担。有受访者分享自己上网给祖父/母买了一架二手自动床和一个轮椅厕所,解决了他/她移动不便的难题。另外,大多数孙辈照顾者都会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而经济开支主要由父母承担。
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的三位中五学生兼孙辈照顾者,跟随老师罗竣贤旁听研讨会。他们都不是主要照顾者,而是利用课外时间帮助祖父母做家务、陪他们聊天或带他们饮茶吃饭,“开解一下他们,让他们不要那么负面”。进入职场的孙辈照顾者,则承担更多责任,例如寻找资源、医疗管理和体力上的照顾工作,如文文对婆婆的全方位照顾。
“有时候会觉得很烦人,很不喜欢这个角色,照顾长者需要一定的承担和责任。但他们有时候怎么教都教不懂,还很小孩子性格,不听别人劝,讲完还是一样做。所以有时候真的顶不住,会有压力。”选修“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科”的Lam Shing Yan坦言,尽管自己不喜欢照顾长者,但她认为孙辈照顾者“因为不需要上班,没有赚钱的压力,所以照顾长者会更加细心,相对来说没那么燥(烦躁)”。
让照顾资讯走入中学课堂
另一位孙辈照顾者Zou Cho Ting没有选修该科,但她想通过此次研讨会掌握更多照顾长者的资讯:“我觉得照顾长者,将来一定是我们身上的责任。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她的外公遭遇车祸后行动不便,每次劝他定时活动手脚时,对方都因脾气固执总是不愿听从;但不管沟通有多困难,她都保持耐性,因为她总回想起儿时父母外出打工,外公下班后只睡四五个小时,仍然坚持带她出门吃饭、玩耍的记忆:“情怀真的很深,很难忘记。”
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开设“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科”作为DSE选修课程,冀让学生了解长者面对生理、心理变化;认识社区上为长者提供的医疗服务,了解实际操作;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学习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提升家庭凝聚力。该科大受学生欢迎,学校还利用课外时间开设非正规课程,例如让学生探访长者邻舍中心,参与不同的长幼共融计划,学习与长者相处,共同参与长者照顾活动,如学习制作碎餐及糊餐膳食,急救课程,八段锦。此外,学校会给予孙辈照顾者特别考勤安排,允许其于课后以zoom的形式进行补课,希望为孙辈照顾者提供支援和便利。
对于像文文一样的在职照顾者来说,照顾一个长者可能代表一天需要做两份全职工作。香港社会服务联会2021年8月发布的《照顾者喘息需要研究》指出,受访照顾者的照顾年期中位数为12年;星期一至五每天的照顾时数中位数为8小时,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每天的照顾时数中位数为12小时。研究还发现,照顾者岁数越大,每周照顾时数则越长,估计或因他们属于“夹心阶层”,上要照顾有父母,下要照顾子女。政府统计处2021第1季《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按季统计报告》指出,2021年1至3月,香港人的平均每周工时为40小时,相比之下,照顾者相当于打半份至双份全职工。
企业友善政策支援仍不友善
关注人口高龄化,支援照顾者的慈善机构“大银”倡导企业推行家庭友善政策:提供弹性工作安排和远程工作选项;提供有薪照顾者假期;可考虑发放金钱津贴,例如旅行津贴、高龄父母津贴;提供照顾者需要的培训和资源,在内部组织建立照顾者网络和讨论平台。本港已有部分企业实施上述在职照顾者友善政策,让员工在照顾和工作之中得以稍稍喘息,增强员工的工作意愿和动力。
提倡孙辈照顾者角色介入并不意味着将护老重责转移给孙辈,而是希望能借助孙辈的优势为长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照顾选择,减轻父母的重担。政府亦应重视弘扬传播“家庭关爱”价值观,鼓励家庭成员彼此互相关爱和珍惜,相信有助减轻照顾者压力,从而减少“压力爆煲”的惨剧。另外,促进家庭和谐,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